卖茶人都该看看:从茶市默默无闻到登陆资本市场挂牌,这家茶企靠什么逆袭?
当2016年8月9日,"古树普洱第一股"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新三板,茶界议论纷纷。有赞誉,也有不解。
"这家茶企说成立近10年,明明前期在消费者中'默默无闻',为何突然成为了'第一股'?"面对这个问题,一位被称为"深山茶人"的企业家淡然一笑。
如今,两年过去了。这家名为"中吉号"的茶企以破竹之势站紧普洱消费的中坚,它的产业链令人羡慕,它的资源布局令人咋舌。而这位"深山茶人"、中吉号董事长杨世华则用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典范--一个品牌的构建,如何走向"逆袭"之路。
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词:"完整产业链布局"。
什么是"完整产业链典范企业"
"辛苦您多核对一下说辞,'完整产业链典范企业',最好不要用错一个字。"杨世华小心翼翼而又坚定地对茶语网编辑说道。
在茶语网走访的众多茶企之中,很多企业家都会对自身的说辞表达出极度认真的态度。而像杨世华董事长这样"抠字眼"的,不多。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是一位"抠门"的领导,而恰恰相反,在大多数同行眼中,他是一位豪爽而又实诚的"茶人"。
表现得如此认真的原因,来源于他对中吉号品牌建立与产业布局十余年来的不辞辛劳与默默隐忍。在揭开这一切之前,我们要来先了解一下为什么叫做"完整产业链"。
"完整产业链",即拥有茶园 ( 源头资源 ) 、工厂 ( 生产环节 ) 、销售与市场 ( 销售环节 ) 同时兼备,并且每一项都做到普洱茶企的典范标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吉号广泛分布的源头资源,大多是百年以上的古树茶。
要知道,在普通的品牌运营概念下,能把这几项条件同时都做到极度优秀,在群雄割据的普洱茶界,是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的,中吉号也不例外。然而杨世华从一开始就目标明确地布局起今天的"典范",那就是--集中资源致力于古树茶、名山茶。
正是有着这样明确的定位与目标、十余年的隐忍与精心布局,今天的杨世华,才能底气十足地说出"我们是普洱茶中的完整产业链典范企业"这样的话。
"我们要让喝茶成为高品质生活"
那么话题回到一开始,杨世华与他的中吉号,是如何开始"逆袭"的。
"逆袭"只是一个针对不了解中吉号普通消费者的说辞,实际上,对杨世华与他的中吉号,从一开始就是一道没有"逆袭"选项的填空题。我们借助于时间、空间,以及这十年里所做的事情,建立起一个维度;通过一个普洱茶品牌必须整合的三大板块(即:基地、工艺、市场)的角度去透析。
为什么前十余年的中吉号在普通消费者中"默默无闻"?
"几十年做茶、爱茶的生涯告诉我,我要做的茶一定要脱离'农产品'的固有概念,我要做高品质、我要做文化!"对于杨世华来说,任何一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品牌基因。品牌基因的优劣,直接决定这个品牌将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进程。
实际上,他们也是最早提出"古树茶"理念的企业之一,并以2008年出产的"纯麻黑"为标志,开启了普洱茶以产区划分的分类标准。针对不同人群的消费特点,中吉号目前已形成了明星系列、名山系列、经典系列、吉祥文化系列、时尚系列五大系列共计200余品种的产品体系,覆盖生茶、熟茶等制法,散茶、紧压茶等多种形态,其中纯麻黑、易武正山和野生乔木砖等主要产品都有十年的延续出品。
所以,"让喝茶成为高品质生活"就是他布局的第一个概念。也是中吉号这些年走下来的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前端(基地建设)和中端(工艺升级、品牌加工和管理体系)进行长时间、大力气的布局。
掌控资源,十余年丈量遍普洱茶名山
源头资源、基地建设,是他们的第一步,也是最扎实的一步。因为在普洱茶产业链中,谁掌握了源头优质的茶山资源,谁就在未来的竞争中会有主动权。
茶园基地的建设,有两大好处:一是保证了原料供应量和品质的一致性,二是不管茶原料市场价格波动震荡,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够保持自身产品价格的稳定性,又为经销合作伙伴规避风险。
今天的中吉号,在布朗山体系、易武体系、临沧体系等大产区中,拥有了大面积的自有茶园或与茶园拥有者签订了长达数十年的供应合作。这其中包括不限于麻黑、昔归、班章、班盆、老曼峨、冰岛、勐库、南迫、邦东等产区共计两千余亩、古茶树三万余棵。同时,中吉号极为重视茶园的维护管理。
如果把中吉号控制的茶园基地在普洱茶地图上标注出来,你会发现其指向的区域以及扩展速度可称得上"极其具有独特性和目的性",而这个所谓的"目的"正是来源于杨世华对自身极度痴迷高品质普洱的"自我打造"。
杨世华最早于2001年,在深圳开始量批云南茶。此期业务主要将云南普洱茶、绿茶和红茶销往珠三角和港台。而后,他开始寻茶之旅。他十多年前即深入澜沧江流域核心原产地,致力于普洱古树茶资源的探索,文化历史的考察,这也是他被圈内称为"深山茶人"的来源。
拥有了源头资源,即使在原料价格被炒高的年份,中吉号依然可以依托自有资源,让产品定价不再虚高并稳定产品序列的正常生产。譬如其明星产品纯麻黑、易武正山等已经连续出品10年,品质优秀,口感稳定,是一个稳定的典范。
5000平米"药品级"生产车间?
这只是一小部分
而谈到品牌建设的中端,也就是中端工艺、品牌加工和管理体系,中吉号也是扎扎实实地做好了每一步。
这是普洱茶的又一个黄金时代,不少企业在新的起航中昂首而进。然而,直至今天,关于普洱茶的制作方式,还存在不少争议:
有些企业坚持认为遵循茶山原住民的茶叶处理方式,是对茶叶最大的尊重;也有些茶企认为,科学化管理是同为食品的普洱茶应该走的方向……在这中吉号完整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中,或许它的制茶体系能为我们带来"典范"的答案。
在这十余年里,中吉号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建成了中吉号生产加工的5000余平米"云车间",将生茶工艺的卫生程度提升到药品级洁净,熟茶离地发酵工艺"云发酵"日益成熟,产品投放市场得到认可,加工能力达到一定规模。
追求"匠人精神庄园好茶",正是中吉号的制茶理念。一片优质普洱茶饼之产生,除了有好的原料,更是需要与科学化的制茶工艺相结合。
杨世华先生说道:"不辜负好茶,最终也不会被时代辜负。我只想用心打磨好自己的产品。从选料、采摘、制作到陈化,我要让它们都有好的归宿。"中吉号在生产时,始终严格把控工艺技术,而为了做到每一年的品质稳定,如今在中吉号生产、管理核心岗位上的人,大多都是从创立开始就待在中吉号的。这也保证了其产品口感的稳定。
在这样稳定且高质的生产线后,中吉号向无数茶人、茶友交出一份又一份满意的答卷。如今,中吉号的5大系列产品明星、名山、经典、吉祥文化、时尚等,已覆盖普洱紧压茶传统、礼品、特殊产品等系列共200多个品种。
低调中的"奢华",他找对了典范之路
在完整产业链布局的末端(市场营销、渠道拓展、品牌推广),因为基地建设与生产工艺等的透露,前期的中吉号一直走得比较低调。直到近年,稳定了前、中端后,中吉号才开始大力铺陈。
然而低调,不等于不重视。
首先是定位"高端茶",中吉号早期产品大部分走中高端路线,近几年才开始配合市场需求有少量的口粮茶出现。基于中高端产品的消费阶层属性,品牌没有在普通消费者当中大力推广,也是中吉号被普通消费者认为"低调"的原因之一。
产量少、增量小,消耗较快,产品销售稳定也是它之前的"特色"。现在到市场上去寻找中吉号五年以前的产品,都已经很难找到;三年左右的产品,能够流通的,也只有少量。
这一切,都是杨世华在为布局完整的产业链的"隐忍",而这样的布局,在2013年普洱茶行业再次经历炒作风波导致市场低迷时得到了很明显的一次肯定:主攻喝藏市场的中吉号仍然逆市增长,稳中求进注重产品的消耗与循环。
同时中吉号这十余年来,也默默地布局着全国的客户端。在中吉号为完整产业链末端发力之后,之前不了解它的消费者们突然发现,原来中吉号营销中心已经遍布全国:浙江、湖南、广东、广西、武汉、深圳、贵州、洛阳、济南、长沙、重庆、成都、云南、沈阳、吉林、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天津、河南......
"螺旋上升",是它的必然结果
"坚持做"完整产业链"在普洱茶界很少见。投入大、周期长,不仅意味着无尽辛劳,也承担着市场波动的风险。"杨世华感叹道。但是,他也十分明白,完整产业链是中吉号茶的基础保障,这是普洱茶行业与其他轻资产工业企业不同的地方。
任何一个品牌的基因,都会不自觉地有一部分因素是品牌创始人的性格和格局造就的,中吉号创始人杨世华先生,在业界被公认为:一个认真做茶的人。因此,这也是中吉号做到一个"完整产业链典范企业"的基础。
事实上,一开始我们所说中吉号的"逆袭",真是因为一开始的布局得到的必然结果。
一个品牌的发展方式,无非有两种:一种是波浪式前进,一种是螺旋式上升。很明显,中吉号选择的是后一种方式。
效果显而易见--非常之"典范"!
撰文/何如卿、雅菲
图/中吉号提供、赵科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