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一本书读懂正山小种:非遗传人将40年制茶生涯,凝练成这本《我看麻粟》

发表于:2024-11-07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1月07日最后更新一本书读懂正山小种:非遗传人将40年制茶生涯,凝练成这本《我看麻粟》<,2017年12月10日,武夷山,桐木村,麻粟。张笔清在他位于桐木村"麻粟管家一号"的隐山茶庐里,很是慎重地将一沓用书夹固定好的A4纸放于桌面。眼神一错不错地盯着封面上八个大字:因茶而去,因茶而来。厚达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1月07日最后更新一本书读懂正山小种:非遗传人将40年制茶生涯,凝练成这本《我看麻粟》。

2017年12月10日,武夷山,桐木村,麻粟。


张笔清在他位于桐木村"麻粟管家一号"的隐山茶庐里,很是慎重地将一沓用书夹固定好的A4纸放于桌面。眼神一错不错地盯着封面上八个大字:因茶而去,因茶而来。厚达几十页,却在手指的反复摩擦之下,页脚微微翘起,而每一次的注视和抚摸,都让他的情绪又激动一分。


张笔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山小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在今年,他人生中的第一本书《我看麻粟》正式出版。彼时,他将那本还未发行的简装版赠与之时道,"值得一看,这里几乎记录了正山小种的一切及整个桐木麻粟的美好。"



语毕,双手递交于我们手中。


事实上,对于红茶鼻祖,正山小种发源地来说,这也许是历年来的再一次被世人所知。而此前,却从未有人对麻粟进行过解读。


这也意味着,这一次的《我看麻粟》,或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首度公开与揭秘。


不为外人道的传奇


写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次了解一下武夷山桐木地界儿的传奇。


东经117°,北纬27°,武夷山桐木,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公园。实际上,这个区域对于外人来讲,就是禁区:在这里,不对游客开放。



若是没有区域内熟人引荐担保,则必须成功办理省级批件,方可入区。并且,一切行为必须处于受限状态,山中的万物生灵都不能为外人所染指及破坏。


一切前提是:中国人。也就是说,未经特别许可,这里禁止外国友人进入。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这里,你能想象到一切对风光形容的褒义词,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应的位置。这,也几乎是所有当地人及有幸进入保护区者的共识。


比如, 这里是中国东南大陆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系统;


又比如,这里的水流清冽,96.3%的森林覆盖率下,植被走兽恣意生长;


再比如,这里的空气甜三度;


还比如,这里有一杯滋味流传最为广泛的红茶。



如果说,以上所述早已被红茶爱好者所熟知。那么,这个隐匿于桐木自然保护区里的高山小村,则很少被人所外道。


它,就是麻粟。


隐匿于秘境之内的麻粟风情


"或许,我无法用作家或者诗人的表现手法,为大家展现一个更加艺术化的麻粟。但是,我会用我的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来展现一个更加贴近麻粟人生活及制茶方式的麻粟。"


在此之前,我们在(《正山小种发源地桐木关,竟是一片至今都不许外国人进入的秘境!》)一文,所看到的只是桐木麻粟的冬季。或者说,也仅仅只是这里的浮光掠影。


那么,《我看麻粟》将会如何展现?



书中,张笔清从三个方面(即自然麻粟、人文麻粟、红茶麻粟)娓娓道来。它所讲述内容的一切前提是:因茶而去,因茶而来。更为准确地说,他用四十年制茶生涯,凝练出麻粟红茶、正山小种的前世今生。


在这里,张笔清通过细腻的笔触,记录着麻粟四季山水的美好与迷醉;


在这里,你不但可以知晓麻粟风情的现状,更可以跟随张笔清的成长路径,了解到麻粟村制茶世家的更替与发展;


在这里,麻粟茶树生长情况、特质,正山小种的传统制作技艺及价值均跃然纸上。


……


可以说,关于你所知道的桐木,你所不知道的麻粟村,所有的结果都指向了这里。



张笔清表示,作为麻粟人,我乐于分享。除却故土乡情难以割舍,还有从小喝大的麻粟红茶。而,作为一个传承人,我的义务所在,就是让大众有一个有迹可循的途径去了解麻粟,了解麻粟红茶,了解正山小种。


"我认为,茶叶,归根结底是用来喝的。但前提是,喝的人越多,它的接受度才能更加广泛。"张笔清如是说,"借由这一本书,以期让世人爱上麻粟,爱上红茶,也是我的最初意图。"


高山流水有知己,松烟明火桂圆香


"在我看来,麻粟就是大自然专门为红茶而造就的。无论它的山、水、岩石、土壤、森林,甚至于这里的人都像是为红茶而生。"


张笔清出生于武夷山桐木麻粟村,其家族已在此地息息生息了六代。用他自己的话说:几乎是在茶园里"泡"大的。



实际上,在张笔清的回忆中,由于当时茶叶不景气,在父亲的鼓励下,他成为了那个年代麻粟村学历最高的人。


从传承的制茶世家中走出,到成为正山小种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张笔清40余年的做茶生涯中,他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与茶的缘分与珍贵。


不论是少时于"青楼"烧火熏茶,双眼红肿,抑或是家族中兄弟姊妹几人,一同采茶除草。制茶道路上的苦乐回忆,均促成了张笔清一以贯之的做茶理念:感恩包容的心,分享结缘的情。



张笔清表示,所有的茶不仅只是钻研制作技艺,还包含了无穷的智慧。其内在动机与写作逻辑都指向了这里:茶与人--居住于麻粟村的村民的辛勤智慧,以及与正山小种的不解之缘。


正是基于这个创作主旨,在《我看麻粟》的第二大章节中,张笔清将笔尖对准了麻粟村的所有制茶家族。通过祖辈回忆与走访村中技艺高超的前辈,还原麻粟村的制茶历史。


"不论是为做茶而生的张家,还是寻茶而来的陈家,无论哪一家都经历了正山小种的过去,见证着正山小种的现在,创造着正山小种的未来。"张笔清表示,在这里,每家都有正山小种民间制茶的大师,这也是麻粟能够成为红茶胜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说,正山小种,一切深厚的历史底蕴都根植于这片土地。


正山小种传统技艺精髓


"实际上,正山小种的制作工序是数百年来历代茶人们的智慧结晶。虽然,在这期间为了适应规模化生产和时代步伐,出现了机械设备的辅助与改进。但是基于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和保留它原始的必要性,这里的茶人们在工艺上一直遵循古法。"


从初制工序的采摘、萎凋、揉捻……再到精制工序的定级归堆、筛分、烘焙等等。



"在第三章节中,通过麻粟茶山生长情况、特质与正山小种传统制作工序的提炼,分解到每一工序里的精髓,是想让大家更为直接地了解到一杯正山小种背后的智慧与艰辛。" 张笔清表示,"欲为大家传达正山小种传统制作技艺的重要价值。这,也是正山小种得以保留并延续最原始品质和韵味的根本所在。"


另一边,也是因为曾经的读书工作经历,得以走出大山,走出麻粟的张笔清,在经历了正山小种的沉浮,以及见证金骏眉的新生之后,作为麻粟人,世代制作正山小种,他深有所感。


实际上,"因茶而去,因茶而来",也是对张笔清茶人生涯的最贴切形容。为了麻粟,为了茶,来来回回,他始终抹不去对这里的情怀与养育。



"这里是我毕生的印记,我必须要把我了解的麻粟和麻粟的茶介绍给大家。如果你通过麻粟的茶,了解到麻粟,如果你通过《我看麻粟》,了解到麻粟的茶及山水。当你有机会来到这里,你一定也会和我一样'因茶而去,因茶而来'。"


目前,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山小种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笔清所著的《我看麻粟》,正在茶语市集进行众筹。更多详情与内容,敬请识别下方二维码。


--项目回报--


《我看麻粟》

众筹福利价:78元

市场参考价:98元


撰文/胖紫

图片/茶语视觉组,部分由张笔清提供



2022-05-03 23:40:4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