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仕章:网络票选第一的武夷岩茶传承者
2018年6月,当武夷山茶业局和茶语网刚开始举行"传承者-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技艺制茶大会"(以下简称"传承者")大会的时候,茶语网的记者就问过很多武夷山做茶的人,你最看好哪个传承者?得到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答案中有很大比例是同一个名字:刘仕章。
这样的回答使得"传承者"大会的结果,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悬念。最后,果然是刘仕章以51549票,收获了这次"传承者"大会的"最受欢迎传承者"的头衔。
▲ 刘仕章和师父刘宝顺
刘仕章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宝顺的弟子,另一身份是刘宝顺的侄子。两叔侄或者两师徒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谦和,第二印象则是腼腆兼沉默寡言。
而与这样的谦和和腼腆对应的,则是在他做茶上的严苛。
"工具的摆放、青叶的堆放、地面的清扫等,师父一直都严格要求。不管是做青还是精制,厂房的地板上都不能遗漏有一片茶叶。'对茶要有恭敬心',不能是空话,要落实在行动上。"这是刘宝顺对刘仕章的要求,也是刘仕章对于自己的要求。
这话里,颇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气质。
一个1982年的人,未至不惑,却有着超越年纪的沉稳和沉着。
祖传加天分就是刘仕章
2001年刘仕章从宁德地区农业学校毕业,从事武夷岩茶制作已经有16年了。
"没文化,就应该踏实地做茶农该做的事。茶农该做的事就是把茶做好,对得起这片山水。"刘仕章说。
除刘宝顺外,武夷岩茶泰斗级人物姚月明先生在世的时候,刘仕章也曾跟随姚老学习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这样的际遇是让人艳羡的。
"师承姚老的那三四年,让我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做茶的技术,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在大厅的另一面墙上,姚老指导刘仕章做茶的照片一张张挂得工整。
"武夷岩茶行业最不景气的时候,大家都纷纷去做会赚钱的民宿,整个兰汤村就只有我们一家在做茶。那时候做茶是真的在坚持,而且标准也从来没有降低过。做茶是整个行业的'传承',但是具体到我就是'祖传'。"刘仕章说。
也许是在这个"祖传"做茶的家庭氛围里耳濡目染,刘仕章做茶的天分显而易见。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程序里,正常学习摇青的时间是2个月,最少也是10-30天,刘仕章说他正正经经学了两个傍晚,不到十个小时。
对于传说中初制阶段最难的"开青"工艺,他说自己不记得怎么学的,也就会了。
这些似乎在证明:手艺可以遗传、天赋可以继承的悖论。但在师父面前,他从来不敢炫耀,因为师父相信:世上就没有不勤奋能成功的事!
苦都不能说出口
"以前每年春茶做手工茶,我和叔叔一人炒一人揉,这样平均每天都做出30-50斤的全手工茶。直到现在,叔叔50多岁了还是每年坚持做手工茶。刚开始学手工做茶的事,一件件都记着。"
回忆起和师父一起做茶的事,刘仕章说一切如昨,历历在目。"揉茶时产生的水蒸气非常烫,刚学做茶时手被烫出泡都是家常便饭。"
对于武夷岩茶春茶初制阶段连续22天左右、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的劳动强度,刘仕章并不觉得辛苦。他说,现在的做茶条件和以前比,是不敢说半个苦字的。
从师父那里承得是技艺,也是做茶和身为做茶人的本分。
群众基础的由来
"茶,是用来喝的。我们没什么贵的茶,都是喝茶人能喝起的茶。"
外部的世界是无限的虚空,只有内在才能获得心绪的平宁。刘仕章把这样的道理放在了他的茶上。所以,他舍弃许多外在的东西,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茶的本质上。
在他的茶叶产品里,不太能看到如今市面上司空见惯的奢华,包装简单实用,定价亲民实在。
也许,这也是他能获得这次"传承者"制茶大会最受欢迎传承者称号的最重要原因。
在屏幕的后面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正是他们决定着网络票选的最后结果。就茶这件事而言,只有真正做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时候,才会拥有最广大的群众基础,才会成为网民心中的king。
2022-05-03 23:3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