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致敬易武——解构易武茶的时代烙印

发表于:2024-11-08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1月08日最后更新致敬易武——解构易武茶的时代烙印<,易武古镇,坐落在一处平坦的山梁之上,形似马鞍,生在茶乡,似乎冥冥中就与"茶马"有着无尽的机缘。马鞍正中,顺着大天井广场拾级而上,不多远便会来到公家大院。这里便是茶马古道的起点,普洱茶文化的源头。数百年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1月08日最后更新致敬易武——解构易武茶的时代烙印。

易武古镇,坐落在一处平坦的山梁之上,形似马鞍,生在茶乡,似乎冥冥中就与"茶马"有着无尽的机缘。


马鞍正中,顺着大天井广场拾级而上,不多远便会来到公家大院。这里便是茶马古道的起点,普洱茶文化的源头。数百年前,马帮的驼铃就在这里响起,逶迤而去,漫漫在岁月长河……


公家大院,几株巨大的榕树参天,几百年来的生长早已枝繁叶茂,仿佛一个天然的帐篷。树下,马锅头牵着六匹驮茶的骏马,马背上的竹框里:易武、倚邦、革登、蛮砖、莽枝、攸乐。


古六大茶山的普洱茶归于易武,又由此走向四方。


顺着正午的阳光,一侧的石碑光影斑驳,抚摸着碑身上的文字,似乎都在述说着这条古道曾经的辉煌与沧桑。他们曾经从这里启程,背负着皇家贡茶的马队一路北去,万里赴京;他们曾经从这里启程,翻山越岭,穿越藏地,一路向西;他们曾经从这里启程,披荆斩棘的开辟商道,出老挝越南,经泰国香港,远下南洋。



瑞贡天朝
显赫一时的贡茶荣光

昔日的驼铃杳不可寻,青石板上似有马帮踏过的蹄印,其中最深邃的一道,便是"瑞贡天朝"曾经的辉煌。


易武因为盛产好茶,自唐代起就被设置为滇南有名的"利润城",一直延续数百年。"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普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


明清之际,作为云南名品的普洱茶自然常常被朝廷的封疆大吏所看重,送入京城,献给皇帝,赠与显贵。"自康熙朝始,云南督抚派员支库款,采买普洱茶5担运送到京,供内廷作饮"。


雍正七年(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在云南推行"改土归流",正式奏请朝廷设置普洱府,并于思茅设总茶店,管理茶业,选优质普洱茶御贡入京。


乾隆九年(1744年),朝廷正式将普洱茶列入《贡茶案册》。易武被朝廷指定为贡茶的采办地,至此,易武开启了延续近200年辉煌的普洱茶贡茶时代,直至清朝末年社会动乱被迫中断。


为了督办贡茶,清政府专门在易武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指定易武年解贡茶66666斤。"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所以易武民间流传着"采办贡茶,忙上不忙下"的说法,意为采办贡茶乃是皇帝旨意,必须为第一要务。贡茶任务完成后,民间才能进行买卖。


同时,易武年解66666斤的贡茶采办量,在普洱贡茶中也是绝对的中流砥柱(注:余下倚邦等地年解贡茶15000斤)。直到1963年北京故宫处理清宫贡茶时,尚存有两吨多之巨,其中不少是当年自易武采办的普洱贡茶。


满清王朝作为马背民族,传统饮食以肉奶为主,消食解腻的普洱茶自然是皇室的宠儿。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一时"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师尤重之"。末代皇帝溥仪就曾对老舍说:"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显贵的标志"。


十八世纪东西方帝国的第一次正式对话,英使马嘎尔尼朝见乾隆皇帝,清王朝给予的回礼中就有普洱茶的记载。而这其中的普洱茶,亦多自易武出。


清朝皇帝也曾先后多次赏赐"瑞贡天朝"的匾额至易武,一说有宝匾五块,一说有三块,其间因历史原因各有损毁,目前仍存世一块。这也是目前中国茶史上唯一受皇帝赐予,并且完整保留硕果仅存的一块,足见易武茶当年荣光。


易武作为贡茶的指定采办地,历时之久,纳贡之巨,制作之精良,身份之显贵,在整个中国茶史中也难能一见。因缘如此,易武也被誉为"中国贡茶第一镇",引来无数后世茶人跋涉前往,顶礼膜拜。


(故宫御茶房)


△ 易武茶文化博物馆内记载的普洱贡茶年谱


传世经典
独领风骚的风云百年

如果说易武茶的第一座高峰是来自于贡茶官茶的荣光,那么接下来易武的第二座高峰则是属于"自由经济"下的市场骄子。


从清代中期,直至抗战前夕,此百余年间,"……入山作茶者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易武成为普洱茶最为兴盛的生产集散地,易武茶独领风骚,风云百年足以彪炳史册。


如同景德镇的瓷器发展史一般,官窑对推动当地的瓷器工艺水平、审美能力和产业发展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样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皇室贡茶的身份不仅奠定了易武茶的显赫地位,对易武茶的加工技术、生产规模,风味审美,以及对于易武的地方建设、文化教育、商路开拓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雍乾年间,因为贡茶采办量巨大,当地常常难以撑持,清政府亦逐渐放宽了对茶叶的垄断经营。易武土把总伍乍甫招募大量石屏等地汉人涌入茶山,开辟茶园,贸易交通。到乾隆末年,易武茶山已形成了"山山有茶园,处处有村寨"的盛景,商旅往来不绝,一派兴旺景象。


易武的茶庄茶号最早创办于清朝初年,其后各类商号络绎涌现,至清末民国期间达于鼎峰。古六大茶山的茶叶集散于易武,茶庄遍布自老街、曼秀、麻黑、漫洒、曼腊等商道之上,至今易武古镇上尚存老号数十家,在云南茶区中自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因茶叶贸易繁荣,清政府于1897年在易武设立海关,专司管理对外商贸事宜。


△ 易武海关旧址


易武众多的茶庄茶号,尤以早年"奔茶山"的石屏人居多,他们崇文兴教,诗书传家。其中既不乏安乐号李开基、车顺号车顺来、同昌号黄席珍等文武进士,也有如乾利贞号袁嘉谷这样的经济特元。


他们兴建庙宇、设立学堂、建盖会馆,在贡茶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茶叶生产水平,融入人文之风,逐渐形成了易武茶"刚柔并济,平衡细腻"的风味特征。台湾媒体也因此将易武称之为"状元茶乡"。


同时,易武茶商严守品质,注重商誉,加之苦心经营,锐意进取,终于商道大开。


茶商们组织运输的马队、牛队,跋山涉水去往老挝、缅甸、泰国、香港、南洋等地不断扩展商业疆域,易武茶是以行销海内外,声名大噪。


这个被称之为普洱茶号级茶的时代,他们坚持以最好的原料、最好的工艺来制作最好的普洱茶,他们对品质的坚持,是故传世百年而长青。时至今日,这些被称之为"号级茶"的时代经典,因为其卓越品质与稀缺关系,仍然在各大拍卖市场上不断引领着普洱茶的价值新高。


--同兴号内票"历来进贡之茶均易武所产者也……自曾祖住易武百有余年,拣采春季发生之嫩尖茶,新春正印,细白尖,并未掺杂别山所产……"


--同庆号内票"本庄向在云南历久百年字号,所制普洱督办易武正山阳春细嫩白尖,叶色金黄而厚水,味红浓而芬香,出自天然……"


--福元昌号内票"本号……专办普洱正山,地道细嫩尖芽,加工督造,历年已久,远近驰名……"


时至解放后五六十年代国营茶厂时期,易武茶依然作为优质普洱茶产品的主要原料--"红印的茶箐即是来自于易武正山大叶种茶树,那里的茶箐一直都被肯定为最优良的,现今普洱茶品行列中,红印普洱圆茶因而得以鹤立鸡群……"


印级茶时代,是易武茶风云百年中最后的荣光,但它依然低调的展示出高贵不凡。此后,易武茶和整个普洱茶行业而一起,坠入数十年黯然无光的黑暗……


百年风云,独领风骚,这是易武艰苦卓绝而又光芒万丈的百年。易武茶商们赤手空拳打下一片最繁盛的天地,又你追我赶向远方奔去,让普洱茶香溢出国门,奠定出普洱茶江湖最初的格局。这是普洱茶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日后易武茶的复兴埋下最重要的伏笔。



百花竞放
星光璀璨的复兴之光

国运多舛之际,茶山自然亦难例外。


1937年抗战爆发,迫于日本人的压力,法国切断了中国经越南老挝的出海通道,易武茶往东南亚的销路被迫中断。此后连年战乱,兵灾匪患,商路艰难,茶商勉强维计。新中国成立后,时局变迁,因种种历史原因,私人茶号逐渐收归国有。


而后十数年间受各类政治运动影响,茶山凋败,茶园荒芜。1970年易武老街一场大火,老号几乎尽毁,从此再无复当年情景。


值得庆幸的是,茶山先民们种下的茶园依然散落在易武的村寨茶山之间,坚韧的保留着普洱茶最优质的基因,继续顽强的生长。数十年间,易武茶一直作为优质普洱茶的原料交付国营茶厂,成为那个年代数字唛号中默默无闻的一份子,再不复当年盛名。


历史的轮回中,前世之因,必生后世之果。


易武茶当年叱咤风云的众多传世经典,经过数十年乃至百年的时光,依旧在普洱茶市场熠熠生辉。流传于世的众多号级名品、印级名品,无一例外的都将焦点指向了易武,它们如同一盏盏明灯,为后来的朝圣者指明了方向。


1994年,以吕礼臻为首的一群台湾茶人,带着满腔的热忱,循着普洱茶的岁月陈香来到易武。后来的采访中,吕礼臻回忆道"号级茶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陈放了那么久,还是那么好喝,那么迷人"。他们以一个普洱茶粉丝最质朴的情感,历尽艰难,朝圣心中的普洱圣地。


因缘际会之下,沉睡半个多世纪的易武茶,终于掀开了复兴的帷幕。


此后十年间,茶界群贤汇集易武,他们各展其能、各尽其力,点燃了易武复兴的星星之火。十年间,老字号、制茶古法慢慢被寻回,新的品牌逐渐萌芽。十年间,普洱茶的基础概念、认知体系、价值体系逐步完善。十年间,他们用一款又一款的经典名品,重新开启了普洱茶名山古树的时代先河。


普洱茶行业自此迎来了从"万马齐喑"到"百花齐放"的巨大变革, "普洱茶如滚雪球一般,蓬勃发展至今", 从此局面大开。因此,市场也将这十年,称之为易武茶的"复兴时代"。


于易武,这是意义非凡的十年;于普洱茶,这是承上启下的十年。



1994年易武乡政府复兴时代的人物合照。第二排左起:陈怀远、李家能、郑经民、廖文祺、张毅,第一排左起:白宜芳、许寿培、张官寿、龚敬平。(图片由陈怀远先生提供)


砥砺前行
历其重者必承其冠

易武经历了十年的复兴萌芽,悠久的历史传承,厚重的人文底蕴,丰富的生态环境,无不感召着一批批的爱茶人驻足扎根。以岁月知味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选择重新走进易武,回到普洱茶的原乡,接过前辈们的衣钵,推动易武茶重归王位。


十多年间,茶山得到进一步的探索和开发,曾经散落在易武茫茫大山中的古老茶园被再次寻回,易武众多的知名小产区在普洱茶市场如群星闪耀。


传统技艺得到普及,制茶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易武茶严守品质,精益求精,力图传世经典的制茶理念得到传承。


在历史的蛛丝马迹中,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追求刚柔和谐的传统精神,普洱茶的人文之美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


一座易武山,半部普洱史。三百年烟云,千锤百炼方承其冠,担得起繁华盛景,也耐得住寂寞平淡,这份从容,来自于王者内在的风骨。


时至今日,易武茶已再度成为各大普洱茶商的必争之地。每到春茶季,易武古镇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前来易武朝圣的人们络绎不绝。曾经显赫一时的贡茶荣光,独领风骚的百年风云,再到百花竞放的复兴之光,都流淌在了这茶马之源的岁月陈香里。


易武因茶而盛,亦曾因茶而衰;国弱则茶疲,国强则必兴。此刻,阳光已渐西斜,清风拂过,公家大院的榕树叶在头上沙沙作响…




致敬易武•百年风云 即将上市 敬请期待



图文 / 岁月知味


* * *


2022-05-03 23:31:2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