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郑少烘《易武》专栏——易武,茶人的共识​

发表于:2025-01-21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5年01月21日最后更新郑少烘《易武》专栏——易武,茶人的共识​<,本篇为《易武》中「茶人的原乡」章节之「茶人的共识」的精彩内容。味,一种个人感官的口腔味觉体验,英文译作"taste",也与中文本意相差无几。道,则太中国了,一个字,道尽万事万物运行秩序,找遍西方世界亦
茶饮趋势编辑 2025年01月21日最后更新郑少烘《易武》专栏——易武,茶人的共识​。


本篇为《易武》中「茶人的原乡」章节之「茶人的共识」的精彩内容。



味,一种个人感官的口腔味觉体验,英文译作"taste",也与中文本意相差无几。道,则太中国了,一个字,道尽万事万物运行秩序,找遍西方世界亦无对应词汇。味中有"道",这是老祖宗组词造句时,就已昭然于世的一套东方哲学。


中国人的"味之道"

《国语》有云:"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大概意思就是,单独的一种味道, 和单一的音符、单一的颜色、单一的事物一样,是无法给人们带来较高的感官享受的。


传统文化的审美倾向呼之欲出,那就是,并不单独强调某一种特征的优劣,而是整体上的"中正协调",谓之"和"。


"和",并非"和而相同",而是贵在"和而不同"。接受并调和事物的多样性,并最终达到"和"的状态,这种独具特色的审美取向,深深地烙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影响着国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味觉。


味之差别有如阴阳,唯能调理,可致中和。在今天整个普洱茶的品饮体系里,专业品饮者讲究一山味,每个人对每个区域的审美可能都会存在差异。但如果说符合传统审美要求,细腻丰富却又极富和谐之美的,诸多产区风格之中,易武可能更符合这一点。


易武当道 爱茶人无法绕开的存在

20世纪90年代末新世纪初,易武刚刚因着台湾茶人的造访,开始被重新发掘之时,大陆品饮界普遍认为它是滋味"偏淡"的。


那时候,台湾著名茶家周渝先生去働海茶厂找茶, 喝完各种南糯、布朗、景迈、班章……最后他独独对两个易武茶感兴趣。茶厂技术人员很奇怪,为什么周渝先生说它茶气最强,"明明最淡啊"。


后来越来越多的易武茶代表产品开始涌现,喝惯了大厂茶粗重口感,并且认为"不苦不涩不是茶"的喝茶人,也开始走出时代局限,逐渐欣赏起易武茶"柔和细腻的甜香",以及它"打破普洱生茶新制之初,苦涩刺激不适合品饮的认知"。


到了今天,易武,已经是每一个普洱茶企都无法视而不见的产区。大到建工厂,小到"包棵树",从庞大的资本运作,到个体的发烧友……几乎所有的茶企多少都要来易武插杆旗。易武已经成为所有茶企无法绕开的存在。而这背后的支撑,则是在品饮圈的市场上,易武,已经成为所有爱茶人不争的共识。


有名家点评:"景迈茶,茶芽细嫩,性柔,女性更喜欢。班章、冰岛选育代数不如易武,所以茶气更野性,更霸气,是男人们的最爱。而易武茶口感更柔和、更醇正,更具有高贵气质。"易武复兴的重要参与者之一的吕礼臻先生更是一语中的,"喝茶到最后, 对品质的要求,其实就是两个字一细腻。易武茶,是茶人的共识"。



易武味之道 中国人骨子里的"王道"

易武茶内敛丰富、韵味悠长,与班章茶直接的霸气外露、浓强刺激相映成趣。


今天有许多人习惯把易武对标班章,"班章霸气浓强,易武香扬水柔"的说法不绝于耳,不知自何时起,慢慢形成了"班章王、易武后"的说法。殊不知,大约2006年以前,主流的说法是"易武为王、景迈为后,班章、冰岛威武大将军"。茶文化学者周重林也曾整理过当时另一种说法:"易武为王、景迈为后,左相班章,右将前库,南糯在前,布朗在后。"但无论哪一种说法,易武的王者地位从未动摇。


所以不得不说"班章王、易武后",几乎是普洱茶行业一次最成功的营销逆袭,这样的说法,不止远远不够精准,更是颠覆了我们对普洱茶的传统认知。


首先从行政级别而言,班章只是一个村,而易武是一个镇。市场所指的"班章王",更准确的说法是具指的"老班章"村, 这是布朗乡班章村委会下属的一个哈尼族寨子。而行政范围内的易武,则包括易武正山、曼撒茶山、曼腊茶山以及如今国家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广大区域,其中既有如麻黑、高山、刮风寨等声名显赫的七村八寨,更有如茶王树、弯弓、薄荷塘等一 众魅力独特的超微产区。老班章一枝独秀,易武却是群星璀璨。


其次,我们对普洱茶的传统认知,乃至中国茶的传统认知,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霸气浓强"所能概括的。


喝普洱绕不开易武,喝绿茶则绕不开西湖龙井。作为绿茶中知名度最高的茶类,讲生态,有许多比它更优秀的产区;论工艺,今天制茶工艺日臻成熟,差距也很小;说特点,它甚至不如安吉白茶般令人印象深刻,那为什么西湖龙井依然能够牢牢占据绿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流品类?中国茶百花齐放,消费者也是审美各异,我们在意它的生态环境、工艺水平、历史与人文价值的同时,也关注茶汤的本质,丰富细腻、平衡协调的风味特征,才是我们审美认知的底色。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易武茶一山一味,各自鲜明,但又融合在易武细腻、丰富的大产区特点之下,共同组合出易武茶庞大复杂的香气、口感、滋味的数据库,以及其耐人寻味 的味觉密码。这样极为丰富的产区肌底,让易武味绝非是简单几个词语能概括清楚的。



这十数年里,我们通过对易武产区的深耕和探索, 总结出以古曼撒茶山为核心的花香带、以易武正山为核心的蜜香带、以同庆河为核心的原野香带等这一套方法论,来帮助人们在易武茶的庞杂体系下,快速辨别判断易武茶。又或者说,仅仅从这一规律的探索上,就又为易武茶的复杂多样性,平添了佐证。


班章茶是豪放派的代表,但单单用"香扬水柔"四字概括易武茶,其实有点以偏概全,因为茶大多都有"柔"的一面。"守静",并日不动,而是不躁。易武茶更像是"丝绒里的铁拳", 温文尔雅却又不失力度,复合饱满又富于变化,刚柔并济,余韵悠长。


普洱茶不谈时间不以成茶。而相对于班章茶在新茶上就霸气浓强的先声夺人,易武茶的稳健锐气往往是在后期才会慢慢呈现。霸道汹涌而来,不可持久,王道内外兼修,方有后劲绵长。


不急不躁、厚积薄发。易武茶,更像是一位充满传统中国人性格特征的谦谦君子,宽厚内敛,维持着中正平和的气度,把各个小产区兼收并蓄,各吐茶香。颇具儒家施仁义而王天下的王者风范。


易武茶当道,自始至终都不是一个偶然味觉现象,而是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就决定的大道和必然。易武味之道,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王道"。千百年来,这些相似的风骨,浸染进中国人的灵魂。品质与人文的底色,让易武茶斗转星移几百年,一直都是茶人的共识。


编后语:

后续我们还将继续定期连载郑少烘先生所著《易武》的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撰文/郑少烘

图片/郑少烘


* * *



2022-05-03 23:29:3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