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少烘《易武》专栏——传世经典,独领风骚的风云百年
本篇为《易武》中「岁月史诗」章节之「传世经典 独领风骚的风云百年」的精彩内容。
2010年,中国嘉德四季第二十四期拍卖会,45件收藏级的普洱现身拍场,总成交额1449.39万元人民币。其中,同兴号向纯武内飞圆茶(一筒)和同庆号龙马商标圆茶(一筒),都分别以134.4万元人民币成交;而福元昌号蓝内飞圆茶(一筒)以504万元人民币成交。
2013年11月,一筒福元昌号以1035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当时普洱茶领域拍卖成交的最高纪录,并保持数年。
2018年,一筒"百年蓝票宋聘普洱茶"刚刚因1332万港币荣登"茶王"宝座。
时隔半年的2019年,又一筒"福元昌号"以2632万港币落槌成交,再次刷新了普洱老茶拍卖榜,新的历史又被缔造……
21世纪以来,普洱老茶的拍卖屡屡见诸媒体网络,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细细探究,不难发现,海内外身价最高的普洱茶,依然是由抗战前的易武老茶号缔造。
风云激荡的商茶时代
改土归流之前,六大茶山产茶向来有商民坐地收购,各贩于市。而改土归流之后,清廷一度以商民盘剥生事为由,"将新旧商民悉行驱逐",严禁民间茶叶交易,对私相买卖者严厉稽査,以为"不许客人上山,永可杜绝衅端"。
然而没了商家,茶农无论远近都要将茶叶上交思茅总茶店,路途遥远、人役使费繁多,再加上盘剥过重,"百斤之价,得半而止",茶农苦不堪言,贡茶制度也难以为继。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朝政府在云南地区颁布茶法,批准云南每年发"茶引"三千,每引购茶一百斤,征收税银三钱二分,后来茶叶引额不断增加,算是逐渐放开了茶叶的民间贸易。
虽然为天子釆办贡茶依然是第一要务,但草野之民的生命力依旧不容小觑--茶引实施之后,六大茶山的茶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越来越多的石屏、四川、江西、湖南等外来劳动力 迁徙到六大茶山,共同开辟茶园、加工茶叶、收购贩运。
▲ 如今保存较为完好的迎春号和君利祥茶庄旧址
▲ 图片由台湾五行图书出版社提供
易武作为清末民初云南最大的茶叶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从这里走出过一二十个影响世界的老茶号,如果追寻普洱茶品牌化的源头,这些历经世纪颠簸,如今依然有故事流传在民间、甚至被今人"抢注"的老茶号们,就是昔日普洱茶界最响亮的"知名品牌"。
他们以农为经,以商为纬,不断进行着产品市场化延伸和商道开拓,源源不断地将普洱茶,从京城贵胄的杯盏,输送到海内外寻常百姓的茶桌,让普洱茶的品饮有了新的内涵。
这些茶号茶庄彼时或富甲一方,或权倾一时,但历经岁月的流转,战争的纷乱,甚至是凶杀、火灾等命运的叵测,风流早已被雨打风吹去。只有极少量当年生产的茶叶还得以幸存,这些茶今日被统称为"号级茶"或者"古董茶",身价可观。
最贵的普洱老茶,依然来自易武。今天査看号级茶的商标内票,不难发现"拣选细嫩茶叶""揉造阳春细嫩白尖" "专购易武正山细嫩蕊芽""味红浓而芳香"之类的宣传用语。可见,立足于贡茶时代一脉相承的制茶精神和技艺传承,商茶时代,易武茶平衡细腻、刚柔并济的产区风格又得到进一步升华。
号级时代的商业根基
如果说"贡茶时代"是为普洱茶的工艺觉醒与核心价值扎下根基,那么"商茶时代",则是立足在这个根基之上,生长出的参天枝干。"仓廩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六大茶山经济因茶而兴后,文化也随之因茶而荣。兴茶乡、开商路、办学堂、筑路架桥,果实累累,欣欣向荣。
汉人的涌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锐意进取的商道精神,更把他们重文崇儒、耕读传家的风尚,以及注重同乡故里宗亲联结的习俗注入六大茶山,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共生 共融,迸发出多元并存的生机。
▲ 易武茶文化博物馆前身为关帝庙
而在石屏人最多的易武,康熙年间就已兴办私塾。光绪年间安乐号茶庄庄主李开基还中过进士,又为皇帝进贡过茶叶,遂被赐名为"例贡进士"。乾利贞号袁氏家族的六子袁嘉谷,也曾参加光绪年间,废除科举之后的经济特科考试,被取为一等第一名,虽不是状元,但也堪比"状元"。并从封建王朝的"状元",后来做到现代高校的教授(1922年,云南大学前身的"私立东陆大学"成立,袁嘉谷应聘担任国文教授),也是天下唯其一人。
早在清初康熙顺治年间,云南商人就已经于北胜州(今云南永胜县)与西藏人茶马互市,途经鹤庆、丽江等地,与来自藏区的商人交易。
大道小路、众多支线最终汇聚成为一个庞大的商道网络,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东南亚,甚至远达欧洲。"为十八行省商会开先",昆明文庙街茶帮大院的楹联足以映射这个时代的兴荣。
印级茶的迟暮余晖
1937年抗战爆发,易武茶来往东南亚等多地的商路被迫中断。普洱茶的产制中心逐渐从澜沧江以北的易武,转移到澜沧江以南的勐海,并开始拥抱机械化现代化的工业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私营茶号彻底走向终结,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茶厂时代开启了。而这个时候,普洱茶原料的收购是把全省的原料集中在勐海茶厂、下关茶厂、昆明茶厂等几个国营大厂,统一加工。易武作为传统优质原料的供应地,也一直未曾缺席。
而这个时代的产品生产使用系统的拼配配方,使口感的稳定性得到保障,也出现了许多公众认可的经典产品。比如印级茶最具代表性的红印,"红印的茶箐即是来自于易武正山大叶种茶树,那里的茶箐一直都被肯定为最优良的,现今普洱茶品行列中,红印普洱圆茶因而得以鹤立鸡……"
▲ 图片由台湾五行图书出版社提供
即便是与全省的原料混杂在一起,易武正山的味觉魅力,依然指引着喝茶人,在茫茫茶海中,识别出它的与众不同。
从光芒万丈的"号级茶"时代,再到"印级茶"时代的最后一丝微光,百年商茶风云,易武独领风骚。它留下的茶品已经价比黄金,它留下的传说被津津乐道,它留下的老字号被今人"抢注",它留下的历史谜团,让今人一再推敲、考证、破解,试图复原出我们往昔辉煌之一角。
而它留下最大一笔的财富,则是在人背马驮这样艰苦的时代局限下,依然不停地扩充着普洱茶的边界,让普洱茶跻身于世界级饮品的行列,更让所有人喝茶到最后,都逃不开易武茶温柔的怀抱。
编后语:
后续我们还将继续定期连载郑少烘先生所著《易武》的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撰文 / 郑少烘
图片 / 郑少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