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请你来为这部号称“茶盲教科书”的剧集挑挑错,给编剧上一课!

发表于:2024-11-23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1月23日最后更新请你来为这部号称“茶盲教科书”的剧集挑挑错,给编剧上一课!<,"十九世纪中国,英帝国主义企图以鸦片易茶贸易分裂西藏,英国茶叶公司为占领西藏市场更是不惜挑起流血事件。当朝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在这生死存亡关头,普洱知府段子苴挺身而出,化解民族隔阂与纷争,彻底粉碎分裂阴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1月23日最后更新请你来为这部号称“茶盲教科书”的剧集挑挑错,给编剧上一课!。


"十九世纪中国,英帝国主义企图以鸦片易茶贸易分裂西藏,英国茶叶公司为占领西藏市场更是不惜挑起流血事件。当朝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在这生死存亡关头,普洱知府段子苴挺身而出,化解民族隔阂与纷争,彻底粉碎分裂阴谋,重振边茶进藏贸易。西藏大德高僧阿克丹珠为感茶叶惠泽在祈祷大法会上专做《茶颂》流传于世。"


这是电视剧《茶颂》的故事梗概。在网上,片方介绍,《茶颂》不仅是茶的赞歌,还是一部描写我国少数民族抵抗侵略的团结颂歌。在追溯"茶史"的同时,《茶颂》不忘普及"茶事",成为了融"历史巨制"和"科普大片"为一体的电视剧。


的确,在电视剧《茶颂》中,不仅有惊心动魄的大场面、命悬一线的刺激场景,还体现了普洱茶从采摘到揉茶等一系列制作过程,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普洱茶的诞生。


普洱茶的神秘身世得以一一揭晓,《茶颂》也因此被网友戏称为"茶盲的教科书"。


但是,细心的网友们却发现,里面的"教科书"内容,却有很多是错误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1.剧中第一集,光绪十九年,万国茶会开始。大英帝国远东公司使者哈里先生拿出袋泡茶等所谓先进的科技来试图羞辱茶叶大国。他在朝廷上当着所有官员的面,说道:"乾隆五十七年(即公元1792年),英国使团到北京给乾隆皇帝祝寿,先帝为了答谢英国女皇,回赠普洱茶。"



错误。

1792年,英国在位的根本不是英国女王,而是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是位男士。


2.剧中哈里先生说道"乾隆皇帝回赠普洱",网友们质疑:当时茶叶是不是回赠的普洱?那个时候普洱茶是不是已经有这么个价值了?


正确。

有资料可考《乾隆皇帝与马夏尔尼》,当时乾隆皇帝确实回赠了普洱茶。但不是回赠给英国女王。


3.剧中,官员反驳哈里先生,问他英国茶的历史,哈里先生说不知道,估计就是英国产的,然后官员说道:"当年是英国马夏尔尼从中国带走的茶,在英国没养活,茶的源头在中国。"



正确。

据记载,英国马夏尔尼曾经带茶叶回英国,但是在本土未养活。这个记载是对的。


4.剧中对哈里先生说到,英国本土未能养活,就把茶叶带走去印度和欧洲等地试种。这一说法对吗?



错误。

印度种茶历:1848年,福琼才将茶叶和茶工带到印度。1848年,为了获得品种优良的茶树,同时寻找中国的茶农茶工和栽培工具,帮助英国政府在其南亚殖民地大范围建立茶树种植园,掠夺中国政府通过全球茶叶贸易获取的巨大利润,东印度公司派苏格兰最成功的植物盗窃犯福琼来到中国。


福琼从衢州和浙江其它地区采集了茶树种子,他还从宁波、舟山等地采到了大量茶树标本。最后他将23892株小茶树和大约17000粒茶种带到了印度,并带回了8名中国茶工。


1848年福琼的中国之行无疑是世界茶史上重大的分水岭。不久,在印度的阿萨姆邦和锡金,茶园陆续涌现。到19世纪下半叶,茶叶成了印度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5.那么这段对白里,关于后来英国把茶拿去锡兰欧洲等地试种的说法对吗?斯里兰卡种茶历史是从乾隆五十七年开始的吗?


错误。

1867年,从加尔各答采购茶苗到锡兰种植。


6.哈里先生傲慢地把他们所认为的,代表英国公司先进科技制作的红茶袋泡茶,拿出来在朝廷上对光绪说,中国的茶太复杂,而袋泡茶适合每一个普通人喝。袋泡茶的历史是怎样?从光绪年就开始有袋泡茶了?



错误。

袋泡茶的材质不对,出现时间不对。(袋泡茶最原始的样子是丝绸,不是纸袋。纸袋在1930年才出现,而光绪在位时间是1875-1908年。)

袋泡茶诞生于1908年,美国纽约茶商托马斯·沙利文希望压低生意成本,于是决定把少量茶叶样品装入一个丝绸小袋子,寄送给潜在客户试尝。

收到这些奇怪的小袋子后,疑惑的客户无从下手,只能尝试着把它们浸泡到一杯滚烫的开水中。世界上最早的袋泡茶就这样产生了。

后来,沙利文对袋泡茶作了一次改动。当时,饮茶者抱怨绸质袋子网眼太密,茶叶风味不能充分、快速地渗透到开水中。

于是,沙利文用丝绵织成的薄纱纸取代丝绸。1930年,美国人威廉·赫尔曼松获得热封纸质茶袋的专利权。这一设计工艺至今仍然在使用。

1953年,泰特利茶叶公司管理人员正是因为看好袋泡茶的市场前景,才开始批量生产袋泡茶。最早的茶叶广告则是由他们出品,"当泰特利公司刚把袋泡茶引进英国时,为之设计的广告词相当简洁。它只是说:泡一杯好茶,用茶包,轻松快捷,仅需一便士。"


错误。

碗状的沱茶创制时间是1902年前后(也就是清光绪二十六年),原产于云南省景谷县。资料来源于《中国名茶志》《中国茶经》。


8.秦公公还说到,这个沱茶,是云南普洱上贡的陈年古茶,光绪年间普洱就开始贡茶?



有可能。

普洱茶成为贡茶可追溯到康熙年间,据考证贡茶时间大约是在1729-1908年。


原文"这是乾隆五十六年,云南普洱上贡的陈年古茶","云南上贡普洱茶"从时间上来说是可能的。


资料:历史中记载: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镇守云南开化等地地方副管总兵官事闫光炜,为恭祝康熙皇帝八十大寿:"恭进:普洱茶四十圆,孔雀翅四十副……"雍正二年八月初二,云贵总督高其倬恭进计进:"大普洱茶100圆、中普洱茶100圆、女儿茶500圆、芽茶20篓、茶膏40匣……"


9."云南普洱上贡的陈年古茶"这一说法正确吗?


错误。

陈年古茶这应该是现代一二十年才有的说法,故宫里的普洱资料,故宫的存茶历史都没有"陈年古茶"这种叫法。


10.在显示大清国茶有悠久历史时,秦公公说道:"这款存茶已过百余年,茶叶是从上千年的老树上摘下来的。",网友对此质疑。



不可考证。

关于采摘茶树的树龄问题,《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醴礼祭于此……文献中表明采摘茶树是茶王树,很高大,并没有说树龄。


11.看见普洱,哈里先生问秦公公,"请问这是绿茶还是红茶"?"是红茶也是绿茶,由绿变红,非红非绿"?



错误。

电视剧中这种说法,是现代对于普洱茶陈化标准的说明,当时还没有绿茶红茶这种划分法:


普洱茶既不是绿茶也不是红茶。虽然从汤色上看,"生普洱"的汤色和绿茶的汤色相似,"熟普洱"的汤色和红茶相似,但因普洱茶的本质特点(自然转化、越陈越香、可以长期存放、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实用功效)及独特的制作工艺,与六大茶类各不相同,因此将普洱茶定为特种茶。


中国茶叶品种繁多。此前,学术界有人将茶叶按制法和品质为基础,以茶多酚氧化程度为序把初制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青茶、白茶、红茶等六大茶类。与此同时,结合茶叶的商品形态又将茶叶分成红茶、绿茶、花茶、乌龙茶、白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七个茶类。多年来,这种方法已被业界广泛应用。其中,普洱茶就归属于黑茶之列。


而清朝存茶史对于这个的介绍是:


阮福《普洱茶记》记载: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并没有详细说明早期进贡的普洱茶品类。


12.哈里先生说,茶是为了方便喝,秦公公讲到,茶在中国是一门讲究,茶味,茶道,茶具都有讲究。其中说到皇宫用茶的器具是紫砂壶,网友普遍认为,清代皇帝茶具一般都是陶瓷。



剧中说法不准确。

清代历代皇帝嗜茶,宫廷饮茶之风盛行,其中康熙、乾隆两朝皇帝以嗜茶闻名,乾隆皇帝尤其酷爱饮茶。皇帝为九五之尊,享尽人间奢华,其饮茶之器也非同一般,乾隆就喜欢用陶瓷,而且乾隆的画风一般都是这样的:


△ 珐琅彩山水人物白地茶碗


而资料显示:

清代宫廷使用的茶具,在制作和材料上都有一定规范,主要是有陶瓷,漆器,玉器等品种,以盖碗居多,皇帝还会在茶具的外壁题上御诗。


紫砂壶的兴盛主要在明代末和清初,主要是在文人墨客之间流行,而没有相关记载说哪一位清朝的皇帝特别钟爱使用紫砂壶。


13.中国茶一直被英国使者们调侃说太复杂,哈里先生一直在强调茶袋的方便性,说茶是一个普通人,任何人都能喝的东西。那当时英国的下午茶文化,真正就已经将茶做得方便任何人饮用,平民化了吗?



错误。
1662年嫁给英王查理二世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人称"饮茶皇后"。

当年她的陪嫁包括221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那个时代红茶之珍贵堪与银子匹敌。新王后高雅的冲泡品饮的表率作用,引得贵族们争相效仿,品茗风尚迅速风行并成为高贵的象征。

然而,"英式下午茶"这一称谓的正式发明是在19世纪40年代。

当时,那些富极无聊的贵族太太小姐们,逐日享用完午餐后,便为怎么样打发晚餐前的漫长下午而犯愁。一位名叫安娜的公爵夫人灵机一动,发明了喝下午茶这个节目,此举立刻受到上流社会的欢迎并争相效仿。

从此,有钱又有闲的大富大贵们,天天便有了一个高雅正式的名义聚在一起"说长道短"了;而贵妇淑女们又多了一个展示华美衣饰的不错机会和场所。

所以,在当时下午茶一直都是繁琐的,讲究的,贵族化的节目。

英国工业革命之后,造就了一大批中产阶级,整个的消费包括茶叶等一些上流的消费才普及开来,一个消费盛世,才造就了真正的红茶下午茶文化,中产阶级模仿贵族的消费,下午茶红茶才大规模地流行起来,普通公民才随时能享受整个下午茶文化的时间。



其实,我们不是对一个影视剧过于吹毛求疵,真正爱茶之人,都肯定非常喜爱和期待出现越来越多跟茶有关的影视剧、文艺作品。


我们只是希望,在传播茶文化的同时能够更加严谨,使得更多的人们能够喜欢上茶,对茶和茶文化能够有着更加准确的理解。


2022-05-03 23:26:2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