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这些与西湖龙井“宿命缠绵”的制茶大师们

发表于:2024-12-22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2月22日最后更新这些与西湖龙井“宿命缠绵”的制茶大师们<,龙井,作为名优绿茶的代名词,或许人人都听过,更或许每个茶人都喝过。从核心产区、到传统制作技艺等因素,在一层层的递进之下,使得一泡西湖龙井具备了顶级茶的一切基础条件。但是,对于龙井,金贵不仅仅在于原料、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2月22日最后更新这些与西湖龙井“宿命缠绵”的制茶大师们。

龙井,作为名优绿茶的代名词,或许人人都听过,更或许每个茶人都喝过。从核心产区、到传统制作技艺等因素,在一层层的递进之下,使得一泡西湖龙井具备了顶级茶的一切基础条件。


但是,对于龙井,金贵不仅仅在于原料、工艺,更是背后制茶师与茶的对话和交融。它带着制茶师们强烈的个人印记,让茶叶内在的精彩能够完全地外放出来,让其鲜爽醇厚的口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每一个时代的茶人都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故事。而作为一代茶人,不论是坚守初心,抑或是精于制茶,他们都不枉此称呼。


他们或世代坚守在狮峰山下,或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打磨每一片茶叶,或不断钻研制茶技艺,或推动核心产区的名声鹊起……只为让爱茶之人喝上真正来自原产地与传统制作工艺的上好西湖龙井,这是每一代西湖龙井茶人追求的梦想,也是最简单的心愿。


而,今天我们要聚焦的,正是这些与西湖龙井"宿命缠绵"的制茶大师们(排名不分先后),从他们的经历中去回顾与展望这段时间长河里的茶缘,以及一杯鲜爽醇厚的西湖龙井之味。

戚国伟,一个国家级"茶农"50余年对西湖龙井的坚持

"作为茶农来说,把自己的茶叶搞好,也是一个荣耀。我们把这个茶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做到老百姓喜欢喝,这一杯肯定就是好茶。"戚国伟对于自己做茶如此轻描淡写。


然而在他手上那由红肿、发黑、起泡、蜕皮循环而成的老茧却告诉我们,这位肩负起西湖龙井"国家礼品茶"重任的老人,绝非是轻描淡写能说透的。


"担子越重,脚步就得迈得越稳。"戚国伟如是说。


△ 戚国伟--西湖龙井制茶大师,龙井村戚氏传人之一

戚国伟就长在狮峰山脚下。他是龙井村戚氏一族的后人。


戚家是龙井村的几大家族之一,世世代代以种茶为生。戚国伟从小就知道如何种茶采茶,12岁便开始了炒茶。


从那时起,龙井茶于戚国伟,或许就已经像空气和水一样,无处不在。而在他年轻时,周总理的一句话,更将龙井茶的种子种到他心里,也坚定了把龙井茶作为毕生事业来做的决心。


作为曾经的西湖龙井炒茶王,戚国伟的手上功夫了得。时至今日,已年过古稀的戚国伟如今已经很少自己动手下锅了,但如果你不经意间看到他依然留有厚茧的手,你便能想象到他对手艺极致的追求。



除了手工炒茶上的成就,戚国伟还是西湖龙井茶事功勋人物,戚国伟曾参与了对西湖龙井多项标准的制定,以及对西湖龙井实行原产地保护进行呼吁。在多方人士的努力下,《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规定》、《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等法规出台。这有效地保护西湖龙井的标志性原产地,促进了整个龙井茶市场健康积极地发展。


1984年,戚国伟领头成立贡牌西湖龙井,成为浙江省唯一指定的国家礼品茶。贡牌西湖龙井招待过多国元首,并曾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俄罗斯总统普京等,贡牌炒制技艺还于2009年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到现在为止就是一个茶农。"戚国伟自身非常低调,这简单几个字,却囊括了他作为一个制茶人,对茶叶最真挚的情感。


陆洲东:是炒茶王也是研究者,只为做出最好的狮峰龙井

茶缘需要继续,精神需要传承。


陆洲东,制茶三十余年,不仅在2011年成为龙井村最年轻的炒茶王,还是国家高级炒茶技师,国家高级评茶师。


他16岁开始学茶,后师承龙井村老一辈茶王汪中正,在制茶一线工作后又进入中国茶叶协会学习十余年专业知识。陆洲东炒得一手好茶,经过他炒过的茶叶,都有十足的灵性,已经是远近闻名。以至于,在过去的每一年开园采摘之前,陆家的狮峰龙井和西湖龙井就几乎会被预订光。


△ 陆洲东--龙井村最年轻的炒茶王,国家高级炒茶技师,国家高级评茶师

实际上,"三年青锅、五年辉锅",手工炒制西湖龙井茶没有十来年的磨练是不行的。学制西湖龙井不仅要吃苦耐劳,还要有极高的悟性。没有时间的磨练,没有对茶的悟性,是背不动这口炒茶锅的。而陆洲东,不仅背负了这口茶锅,还把它背上了龙井的巅峰之位。



"叛逆"、"傲"、"痴",是别人对他的评价。他也从来不否认,甚至他自己也这么说,因为他叛逆是对茶有更多角度的看法,痴是只有茶,才能成为他的爱好,傲更是有资本--他的茶园、他的手艺,无一不是龙井顶端的佼佼者,让人不得不服。


他的兴趣不仅在龙井,他还自己研究乌龙茶、红茶的制作,甚至把上好狮峰龙井茶做成龙团,压成茶饼。这些别人看来可以说奇葩的事情,他自己倒乐在其中。"我就喜欢钻研茶,我还能把龙井玩出更多花样来。"实际上,在陆洲东触类旁通的同时,也是从其他茶类上吸取经营,研究和磨砺自己对龙井的理解,不故步自封。


"龙井村没人能把龙井卖出比我还高的价,我的茶就值这个钱。"能说出这样话的,恐怕在西子湖畔也就只有他了--那个喜欢在自己院子里翘着二郎腿喝茶的炒茶王陆洲东。


卢正浩&卢新:周总理接见12次,国外元首在他家领略龙井风味

西湖,梅家坞,卢氏一族,当地几乎无人不知。从梅家坞第一任村长卢正浩,到儿子卢新,他们为龙井茶几乎奉献了自己的全部。


新中国成立伊始,梅家坞还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偏远山村,梅家坞的变化,要从周总理说起。


彼时的中国急需一个可以代表中国形象的农村,周总理看到了梅家坞作为茶乡的与众不同与潜力,多次来到梅家坞,将这里的龙井介绍给国外的重要来访者。从此这里变得不平凡起来,周总理亲自委托当时的村长卢正浩"将梅家坞建设好,将龙井茶种好"。


△ 周总理与卢正浩合影

卢正浩身肩重任,带着他的满腔热血和村民开山种茶。每天早上,卢正浩就会通过山上的喇叭叫大家起床种茶。那是集体劳动时期,大家的劲都往一处使,几百人在山上一起种茶和摘茶,茶田里常常传出他们高歌的采茶曲。


随后的几年,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卢正浩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和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接待国家元首国际政要、受到梅家坞村民爱戴拥护……


△ 前苏联主席、斯里兰卡总理、副委员长彭真等国内外政要亲临梅家坞视察

卢新,从他生命的开始,就活在龙井茶中。年幼时,周总理多次抱着他玩,四十多位国家领导人,曾在他的家里领略中国龙井风味,冰心先生也来到他家,给还在牙牙学语的他取名"卢新",意在砥砺创新,希望他将龙井茶带到一个全新高度。


△ 卢新正在山上指导茶农采摘

而父亲卢正浩的一言一行更是深深影响着他。90年代,改革开放已经初见成效,梅家坞先富起来的一批村民已经放下了茶叶的老本行,纷纷走出梅家坞办厂赚钱。30多岁的卢新放不下父亲留下的龙井茶,1994年,他背着小黑板挨家挨户说明他的种茶计划和任务,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提升茶农的种茶技术和集聚茶叶。


在随后的时间里,他不仅大胆的决定要以3倍的价格回收茶农上好的茶叶,让此后的梅家坞更是声名远扬。并且,还在其鼎盛时期辞去梅家坞村长一职,孤身奔赴富阳,包下200多亩荒山,投入全部身家,开荒种茶。


实际上,开荒之路"难于上青天",却也是实现梦想的希望。因为他坚信,茶树是自然之物,生长环境也要回归自然;因为他坚信,总有一天这片荒山在不懈努力与坚持下,总会是绿油油的成片茶树。


樊生华:"两个巴掌"炒茶,四十年工夫全在手上的一代炒茶王

2020年3月,央视新闻抖音官方账号上发布一则"到杭州西溪湿地与制茶师傅亲切交流"的视频,解说词中提到一句话:"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还是无法取代的。"



而镜头中的那位制茶师傅,正是"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樊生华。


樊生华,有着四十余年制茶经验,始终坚持西湖龙井茶的手工炒制,曾获"西湖龙井茶炒茶王"、"西湖龙井炒茶大师"等称号。


△ 樊生华--西湖龙井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西湖龙井炒茶王,西湖龙井炒茶大师

樊家为制茶世家,手工炒茶工艺代代相传。樊生华从十四岁开始学习炒茶,跟着当时小有名气的炒茶师一心学炒茶。他勤快好学,从师傅手中学到许多地道专业的炒茶要领,年纪轻轻炒茶技艺便得到当地人的赞许。


炒茶,樊生华对温度、力度的掌控炉火纯青。不是用手在炒茶,而是用心在炒茶。一个"炒"字,其实蕴含了很多信息,龙井的光滑扁形,鲜爽高香,靠的全是手上功夫。



因为炒过四十多年的茶,樊生华的手掌被铁锅磨得很光滑,掌间的纹路已经不清晰。这样一双手,一旦与茶相连,在锅中或压或抖,或甩或扣,动静之间,如中国的太极,行云流水,掌间生风。


对应的是,作为土生土长的西湖人,樊生华对西湖龙井产区的土质把握如数家珍。土质好,植被繁茂,这样的环境,才能种出好茶。除了土壤,茶树的种类樊生华几乎"倔强"地执着--在他心中,群体种是无法代替的。他从祖父那里继承的七亩茶园,全部都是群体种。


事实上,也正是樊生华对西湖龙井产区、品种的坚持、对传统制茶技艺的传承和研究,以及长达40年的制茶经验和毅力,才得以做出一杯令人称赞的西湖龙井。


△ 扫描上方二维码参与众筹订购

结束语:

事实上,由于篇幅有限,还有诸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继昌老先生等一批优秀的西湖龙井茶人还未被我们书写进来。但可以肯定地说,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代代的茶人们前赴后继,在他们的坚守与推动下,我们才能得以喝到更高品质的西湖龙井,并影响着我们对西湖龙井的品饮标准和市场趋势的价值判断。


撰文/茶语网

图片/茶语视觉组





2022-05-03 23:26:2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