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未来在年轻人还是在中老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朋友圈里变得越来越鸡汤横行。
有人在用心灵鸡汤养生,有人在用心灵鸡汤卖货,还有人在用心灵鸡汤向自己的老板表达加班使我快乐的美好心情,不一而足。
这足以证明你已经和中年不期而遇,你的圈子和朋友也到了中年,或者老年。
事实上,这绝不是个体现象--在整个中国的大环境之下,这是主流。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末中国大陆0~15岁(含不满16周岁)总人口为2亿630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8.6% ;16~59岁(含不满60周岁)总人口为8亿8222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的62.5%;60周岁及以上总人口为2亿673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8.9%。其中,65周岁及以上总人口2亿005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4.2% 。
按联合国标准,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视为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这样看来,我们已经进入了中老年社会,而且是超速进入。
这毫无疑问。
对于茶企来说,这并不是个社会话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其重要程度等同于世界向何处去--茶叶到底卖给谁?
无数茶企的答案和快消品、化妆品、日化品一样:卖给年轻人,走时尚化、年轻化的路线。
但事实上,从产品属性和产品定位上来看,这一观点是有些想当然了。
有数据显示,2015 年度与老年人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占 GDP 的 8%,约 4 万亿元;而在2022年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及指标体系研究》报告预测中,随着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未来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不断上升,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消费总量约为40万亿元至69万亿元(人民币)。
69万亿人民币,是什么概念啊,朋友们!
诚然,年轻人是消费最为活跃,消费力最为旺盛的一群人,但我们不得不很凄凉地看到,他们已经在食品、出行、化妆品、房子、恋爱等项目上被薅羊毛薅得犹如一只只风中凌乱的脱皮山羊,即便再对于茶叶有足够的喜爱,又能有多少预算给到茶企呢?
在2019年吴晓波频道做了一个关于新中产喝茶人群的调查报告,其中有些数据能让我们看到一些关于中老年茶饮消费的细节。
比如新中产愿意每年花多少钱在买茶上。其结果是愿意每年花一千元以上买茶的人群占了一半还多,每年愿意花十万甚至五十万人民币买茶的人,也占了1.5%。
而新中产买茶所注重的价值点,一半多的人都关注"养生、健康,送人价值高,收藏价值高"基本都是步入或者即将步入中老年消费价值观的特点,而不是年轻人购买商品时所看重的"包装个性"。
他们经济基础扎实,追求茶叶的品质,注重养生与健康,茶叶很大程度用来送给客户和朋友,或者自己用来收藏也表现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和鉴赏能力。
所以,这个用户画像的特征可能已经呼之欲出了:中老年或者即将步入中老年的消费者。
说这个的目的并非是想表达,把茶卖给新中产才是茶企的未来,而是想告诉茶企,这群新中产,其中大部分都是即将步向中老年的人群,他们的消费心态和消费理由,已经有了中老年化消费的特征,关键是,中老年的消费粘性特别高。
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整个群体喝茶的理由到底是什么?
作为茶语网编辑,在经历了接近十年对于行业的耕耘之后,对于茶友也有足够的认知,在我们接触的大多数茶友中,抛开以经营为导向的茶馆或者茶商,真正对于喝茶有热爱的人群,一般来说他们选择喝茶的理由有如下几种:
1、生理需要,觉得喝茶会身体舒服;
2、精神需要,喝茶能让人精神愉悦,并且能沉静下来;
3、社交需要,喝茶的时候更便于进行沟通。
在对于这样的行为来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其实都是中老年人为主的行为模式--在生理上,刺激性强的酒有些喝不动了,茶能带给身体更好的感受;在精神上,心态开始沉静下来,而喝茶这样的行为则能为这样的沉静辅以更多的乐趣;在社交上,你的朋友和客户很多都在喝茶,你与他们的交流方式,自然也可能以喝茶为主了。
在现在的中国经济界,最近有个说法很流行,叫做"银发经济",针对的正是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而很多经济体及资金,现在都在朝那个方向在布局。
而作为茶行业,在这个时代,在这个中国中老年化超速进程中的时代,又天生处于这个人群的核心需求点上,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来应对这样的局面。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那些边逛街边捧着喜茶、一点点、鹿角巷、奈雪的茶的年轻人群体,真的会放弃手中满是甜腻的卡路里吗?可能他们喜欢杯里的珍珠、芝士、焦糖多过你以为的茶叶。
很有可能,未来真正的茶叶主力消费群体是这群讲究养生、健康,喜欢在朋友圈安利防骗知识和景点游打卡的中老年朋友。
茶叶可能是你们的,也可能是他们的,但归根结底可能还是他们的,因为你们终将变成他们,他们就像五六点钟落下的夕阳。
到那时,中老年朋友的口头禅可能是这样:没有什么矛盾是一杯茶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加上一张书法。
谢谢。
撰文/茶语网
图片/茶语视觉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