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茶叶小镇 再谱新篇
茶源网资讯: 海青,一方生态城镇;茶业,一个绿色产业。海青人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能以当下眼光,看待未来的海青。不管是作为主导产业的茶业产业,还是作为青岛西海岸先行启动的特色小镇,都是"江北绿茶小镇、美丽幸福海青"建设的重要承载。现在的海青,正在全力以赴培植壮大茶叶产业发展,汇聚积极力量,多方争取支持,集中投向,集中打造,致力于谱写具有独特魅力的"竹风茶韵小江南"的新的篇章。
发展历程:半个世纪,造就海青茶叶
(一)引种。海青茶自1966年从安徽引进,起初在后河西村开始试种,面积26亩。选址在受海洋季风影响、云雾弥漫、空气湿润、昼夜温差大、沙壤深厚、适宜茶树生长的翠龙山为试验、示范、推广基地,由国家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牵头提供技术,商业部、林业部共同组织实施。海青茶原属安徽祁门槠叶群体品种之一,海青茶在平均气温10℃时开始萌动,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年降水量要求在1000mm以上,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为宜。当时,后河西村人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御寒力度,选用抗寒能力较强的茶种,实施秋剪茶苗、减低茶树挡风面、选取向阳避风的山坡良地等方法措施,使"南茶北引"初获成功。1968年,建成山东省第一座茶场-海青后河西村茶场。商业部、林业部曾先后三次组织各地试验区代表来后河西村观摩交流。70年代,后河西村作为全省的代表在全国茶叶会议上介绍南茶北引的经验。
(二)发展。1972年,海青茶园面积发展到220亩。1980年,在短期效益的驱动下,全镇出现毁茶种粮的现象,全镇茶园面积锐减。1995年以来,随着市场农业的发展和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茶叶生产进入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时期,面积不断扩大,发展至今天的3万亩。历经近半个世纪,海青茶叶面积发展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经历了引种、发展、回落、复兴的过程。(三)现状。全镇拥有茶园面积3万亩,约2万人从事茶产业。有国家级无公害茶园基地5处,有机茶园基地1处,茶叶专业种植村43个,加工企业200多家,有20家茶叶加工企业通过了QS认证。先后有100多个茶叶品牌被评为部优、省优、市优名茶,在"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活动中多次获奖,迈入了全国名优茶行列。茶业作为全镇的主导产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经济效益突出,生态效益明显,社会效益显著,发展前景广阔。
未来产业:综合分析,发掘自身优势
茶业是海青镇的主导产业,是推动黄岛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着力点,是加快特色农业转型升级的突破点。但从当前发展情况看,虽然海青茶业发展历史较早、规模最较大,品质不比周边茶叶品类差,但整个茶业产业品牌塑造、对地方经济的带动、对茶农茶企增收的支撑,都有很大差距。即便是相同品质茶叶,海青茶的市场价格也低于崂山茶、日照茶。究其原因:最根本在于海青茶业长期以来是以"自然人"在打市场,单打独斗,以销定产,园区形象不理想,管理水平和加工标准不高,农超对接不到位,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市场份额占有率低,品牌效应相对滞后,老百姓原本应该获得的收益始终没有得到。就海青镇而言,这是需要党委政府作为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一)准确判断自身优势。就海青茶业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比对优势:
一是规模优势。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海青镇已成为江北地区茶园面积最大的乡镇。目前,青岛市10万多亩茶叶,7.1万亩在黄岛新区,3万亩在海青,海青茶业种植面积占据黄岛区的近半壁江山。
二是品质优势。独特的地域条件,优越的气候特点,造就了海青茶"叶片厚、耐冲泡、小米汤、豌豆香"的独特品质。在2010年全国"中茶杯"茶叶质量评比中,全省5个茶样获特等奖,4个茶样出自海青;在2013年青岛市茶叶协会举办的评比活动中,海青镇选送的5个品牌被评为"青岛十大名茶",青岛名茶一半出自海青。全镇拥有国家级无公害茶园基地6处,有机茶园基地5处。研制开发十二大系列30余个品种,申请注册40多个茶叶商标。
三是基础优势。全镇43个村庄种植茶叶,近2万人从事茶产业,其中河西、河东、董家洼是最早发展茶园的3个村。茶业加工企业200多家,合作社20多家,年生产干茶200余万斤。特别是后河西村,70年代作为全省代表在全国茶叶会议上介绍"南茶北引"经验。
四是资源优势。镇域水资源丰沛,有潮河、甜水河两大河流,另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10座,塘坝55座。镇区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达到50.2%,高于全市10.8个百分点。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东距青岛国际机场100公里,距董家口港15公里,处于港口30公里半径的黄金圈。省级公路平日、张李公路交叉贯穿镇驻地,青连铁路、204国道穿越该镇,同三高速公路出入口距镇驻地5公里。
(二)科学研判发展目标。针对海青茶的优势和不足,海青镇集思广益、研究确立了建设"江北绿茶小镇、美丽幸福海青"的战略构想,加快建设产业特色更加鲜明、生态环境更加美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新海青。特别是在茶叶产业发展上, "主动融围绕入大青岛、做大做强海青茶", "增加茶农坚定收入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目标,突出"茶之乡、竹之情、人之和"主题, "海青茶"强化 公共品牌打造,不断加大政策支持,扩大产业规模,加强基础建设,推广关键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精深加工,真正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
一是达到"十化"标准。即青岛市农委提出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设施化装备、科技化发展、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节水化灌溉、园林化建设、信息化联动和品牌化销售标准。以此为指导,利用三年时间,举全镇之力,融多方支援,高标准建设海青茶业生态示范区,推动海青茶业全产业链发展,把特色做出来,让龙头昂起来,让品牌靓起来,让茶农笑出来。
二是实现七个"一流"。在北纬36度高度上,实现园区一流的生态环境、一流的整体形象、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茶叶品质、一流的科技支撑、一流的示范带动和一流的综合效益。其中,涉及到的综合效益,不单纯是经济效益,更包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通过茶叶产业的提升发展,让更多收益惠及百姓,使海青生态更加和谐。多措并举开创新篇。围绕推动海青增茶园6000亩以上。同时,高标准实施以喷灌为主导的基础设施配套,打造高标准的设施化茶叶园区。在茶园招商引资上有一定话语权吗,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吸引"国字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势介入,借力发展海青茶业。
三是改进新工艺。全面推广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在已完成青岛红茶标准制定的基础上,加快制定"海青茶"系列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特别是根据地域特点及气候条件,进一步革新工艺、提升品质,推动海青茶业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四是策划新包装。本着"简约、环保、品位、质朴"的原则,面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聘请高水平专业设计机构,立足海青茶特色,着眼市场化需求,体现"竹风茶韵"内涵,设计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打得住、叫得响的新包装。
五是打造新品牌。以申请"海青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认定为切入点,全力打造"海青茶"公用品牌,广泛吸引各类茶业全产业链发展, "十化"达到 标准、实现七个"一流",采取"六新一塑"综合措施,进一步增强园区的生产功能、展示功能、生活功能、休闲功能和辐射功能,规划建设海青茶业生态示范区,重抓引进新品种、建设新园区、改进新工艺、策划新包装、打造新品牌、拓展新市场、塑造茶文化"六新一塑"。
六是拓展新市场。本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原则,引导支持茶企努力拓展东北、西北市场,扩大茶叶销售。充分利用"青岛国际茶叶交易中心"平台,扩大"海青茶"营销范围,增强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颐馨苑茶文化产业园网上交易平台作用,创新营销模式,拓展营销渠道,提高营销效率。
七是塑造茶文化。围绕"茶之乡、竹之情、人之和",塑造茶文化,赋予新内涵,优化提升乡村旅游业态,让广大游客亲身体验看茶、采茶、制茶、品茶、悟茶,茶为媒,人之乐。主要是以"茶文化"为载体,依托丰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延长茶叶产业链条。深度挖掘茶文化历史资源,将茶业、茶文化纳入全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使三者融合发展,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