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茶何必“扯虎皮拉大旗” 还茶一片“真诚”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句话我们说了好多年了,可为什么茶行业依然龙头企业缺失,依然在流传着中国几万茶企干不过一个立顿的老调子?很明显,我们很多茶企依然没有实力,依然没有自信。仔细想来,茶行业要搞好品牌建设说来容易,文化要如何配套也是众说纷纭,笔者以为当前首要解决的其实不是茶本身所应附带的形而上文化,而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茶企在商业运营中的信息真伪以及诚信问题。
茶,是博大精深不错,可以上论琴棋书画,下同柴米油盐,无论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它都可以牵扯出一大段茶文化出来。从古到今,那么多高僧大德、博学鸿儒,但凡能吟诵出几句诗词说几句禅机妙语被后人记住了的,也总可以编排出一段关于茶的传奇来。于是,茶竟是神圣的,竟始终都要和道、和禅牵扯上关系,和修行也必能挂钩,但唯独,似乎所有人都在回避一个话题,其实,茶也可以仅仅是一片树叶,仅仅可以是一种商品。
茶叶可以看做一种简单的农作物,批发市场是传统的批发销售,茶馆是属于服务行业的传统产业,茶提取物等则是高科技行业,不同的行业需要不同的文化解读,整个茶叶产业链从种植、采摘、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都有不同的人在操纵,而此时,我们茶企更多的是扮演商人的角色,并不能苛求成为一个文化集载体。做茶叶的又何必急于把茶叶灌输以天地至理,也不需要把茶叶功效吹得神乎其神。茶,真真切切,在我们心头回归它本来那一片叶就好。
中国人饮茶,本来就是几千年存在的习惯,只要人文传承没有断,那就肯定还有人要喝,不是因为这茶玄、这茶功效好,而是因为茶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静心、德行等有关,是因为五千多年前老祖宗神农发现了茶,一千多年前陆羽就告诉我们,茶是好东西,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还因此成了茶圣。毋庸置疑,这是一个荣耀,是流传在中华民族血液内、灵魂中的一缕魂。就在此时,何妨还天下一片真正的树叶,给世人一道真正的茶。
茶行业中从业水平远逊色于其他行业,甚至仍有优秀人才不停转行走向其他行业,我们茶企做不了文化人其实并不可悲,但做不好商人才是最可悲的。商人,最主要的诚信,一诚足以行天下,但如果说大家主体目标是为了赚钱,而赚钱途径是不择手段、黑心、欺瞒为主的话,那做不大真的是无话可说。有朋友曾经感叹,不敢去市场买茶,如果没有懂行的,没有在那个市场混的,真的很难买到真货,"水鱼"被宰之后还能再回来吗?
君不见,最近北京市消协公布的一项比较试验结果:50件龙井茶样品,有33件不符合标准,占比超过6成,更是有13种"西湖龙井"根本就是假的。行内人很多都知道,外地的龙井长叶树种用同样的龙井加工方法做出的龙井一样很像龙井,没有点功力的人一般还喝不出来,不过如果说是外地的龙井,又怎么卖得起价钱呢?
诚信这东西真的不好说,从商人的角度来说,很多区域种了龙井茶,如果用其他名号,甚至做其他茶叶,但名号不显没有名牌效应,没效应就没经济效益。当然,按诚信原则来说,我们此时应该做的是卖"龙井茶",但商家会明里暗里地向消费者制造误导,这是(西湖)龙井茶,从而造成一种信息的传达差异,以达到利益的扩大化。诚信,一边是利益,一边是长久经营,利益一边可以是数倍的盈利,而长久经营则需要时间甚至可能难以实现。龙井真伪的辨别比优劣的辨别要难得多,而如果诚信更多无法达到长期利益的目的,会有更多的茶商选择利益。
当然,龙井的真伪从价格方面实际一般已经基本能够判断,目前同样让人无语的恐怕还有古树茶的真伪,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云南各个古树山头溜一圈,然后做点台地茶,都可以打上古树茶的外包装,反正也很多人喝不出来,结果导致各大名寨风行,各家古树泛滥,再之后,不仅消费者也分不清楚,行业内的也很难分清楚。
交易,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诚信,实际也是买卖关系中卖方意愿性质判断。或许有人会说,茶叶之所以出现这种假货冒牌货,很多时候是因为消费者有这个需要,而操作流程存在信息不对称,有可操作空间,有巨大牟利空间,所以导致茶商愿意为之付出,是一个愿打愿挨的问题。但是,在商业行为中,如果经营者存在不正当营业思维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在与消费者逐渐脱离,其未来发展空间也被逐渐缩小,到最后不能壮大,又能怪得了谁?
当此之时,如果是要做好品牌建设,把茶叶装成神圣不可侵以取媚少部分人,利用行内行外信息的不对称来赢取短期利益的爆发,不如用真切的信息、真诚的质量来亲近大多数人,如此,以诚做茶,或许是品牌茁壮成长的一大利器。
2022-05-03 17: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