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景东茶 等待千年的轮回?
在银生茶的历史迷雾与现实尴尬中,重构景东茶的未来--题记
有些历史无法穿越,有些等待可以重来。
此刻,我站在南诏国雄镇南方的银生府故地--景东县城去追忆千年前的繁华,历史寥寥几笔的记载,如同时间老人发出的几声叹息,刚有蛛丝马迹可以寻觅,又立刻消失在时间长河里,茫不可考。茶出银生,无量景东。我无法穿越历史去寻觅一个真实的银生城。但我知道,从银生茶到景东茶,景东县的茶产业已经走过了千年一个轮回。就在这个轮回里,云南的茶业已经从银生茶的时代走向了普洱茶的时代。这是景东茶失落的数百年。今天,我们提出景东茶的复兴话题,仿若等待千年的一个轮回,问题是有些等待真的可以重来吗……
从"银生茶"到"普茶"再到"普洱茶"的历史演变
几千年来中国的茶叶名称基本上根据产地命名,云南最早记载茶名的是《蛮书》。唐代贞元十年(794年)唐王朝与南诏和盟后,在南诏设银生节度,在银生节度辖区内的茶叶官方命名"银生茶"。元朝建置,《元史·本纪》载:"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云南行省所定路、府、州、县:上路二、下路十一,下州四十九,中县一,下县五十。普日部(宁洱)、思摩部(思茅)、步腾部(普文)、步竭部(宁洱境内)等属元江府辖"。明朝建置,《明史·地理志》载:"云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府五十八、州七十五、县五十五、蛮部六。镇沅府辖禄谷长官(恩…乐)、者乐长官(新抚);元江府辖他郎寨长官司(墨江)、普日长官司(宁洱)、思摩甸长官司(思茅)、钮兀长官司(江城)"。明万历年间,谢肇淛《滇略》(1620)卷三中云:"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这是"普茶"第一次作为专有名词在史书中出现。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设置普洱府,为流官制;清.赵学敏(1765)撰《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对普洱茶的产地区域已作了准确的判定,也是"普茶"到"普洱茶"的官方定义。
从"银生茶"到"普茶"再到"普洱茶"的名称演变:"银生茶"应该从公元794年到公元1294年期间使用了近500年;"普茶"从公元1294年到1729年期间使用了430多年;"普洱茶"从公元1729年至今使用了近280年,普洱茶因普洱府而得名,普洱府因普洱茶而名扬天下。
"茶出银生"就在景东?
普洱府辖地的茶叶,包括今普洱26座古茶山和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的,都集中到普洱府今天的宁洱县城加工与集散,故名普洱茶。在横跨元、明、清三朝,以及民国与共和国的普洱茶兴起的数百年间,作为云南茶叶最先在史籍上发出声音的银生茶(景东茶)竟然长时间沉默了。在江北与江南六大茶山相继兴起的时代,在景迈茶、临沧茶兴起的最近几年,有谁知道它的落寞与孤寂?这还不算,更悲剧的是,世态炎凉之下的甘苦只有景东茶自知。
普洱茶热了,大家都来抢占银生茶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唐人樊绰在《蛮书》里留下了"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以饮之"的记载,竟然成了当代名门显贵寻宗问祖的大戏法。有现当代的专家、学者指出,唐代时期银生茶的产地不在景东县,而是在银生府管辖地,距离银生城几百公里之远的勐腊县古六大茶山。
在距离景东县城9公里的御笔山茶文化主题公园,普洱市茶业局文化品牌科包忠华科长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片茶园,大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种植的,后来嫁接了景东当地茶农耿发财培育的"普景一号"优良品种,茶叶品质非常好,卖价要比一般的荒山茶要高许多。但御笔古茶山,最好的茶园不在这里,从这个山坡一直下到谷底,有条小河,小河对面的山就属于无量山的腹地了--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那里可以听见我国最珍稀的动物之一黑冠长臂猿的啼叫。御笔古茶山分布有五棵桩古茶园、菜子地古茶园、邓家古茶园、高老庄古茶园。其中,菜子地与五棵桩就位于自然保护区里。包忠华科长还有一个身份是普洱茶文化研究者,他通过查找历史文献,实地考察,得出了结论:《蛮书》中记载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不是远在古六大茶山,而指的是景东县城附近的老仓福德山、金鼎山、漫湾山、御笔山等古老的茶山。这些茶山有古茶园,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茶树,这些都是当时在银生府时期景东就栽种茶园的佐证。
包忠华在《御笔古茶山迎来了新春天》一文中写道:五棵桩古茶园位于无量山深山中,海拔1960-2150米,距离菜子地古茶园3公里,距离邓家古茶园2公里,距离高老庄古茶园4公里,面积200多亩,种植历史可追溯到1200年前。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唐王朝与南诏和盟后,在景东设银生节度使,节度府衙设在银生城即今普洱市景东县城。据说,它是银生节度府时期,府衙的官办茶园。当时把犯罪的人发配到那里进行开垦种植茶叶,为了限制囚犯的活动范围,就在不同的地方立了五棵石桩,后来人们就把这片茶山称为"五棵桩茶园"。进入五棵桩茶园道路非常难走,从银生城出发需要一天的时间,沿着文果河而上,要经过亮石崖瀑布,瀑布高约60米,宽约6-7米,从石崖的石槽喷泻而出,很远就能听到雷鸣般的声音,因石崖在月光下会发出亮光,得名"亮石崖瀑布";瀑布再往前走的山路要从一个悬崖中间通过,稍有不慎就会坠人悬崖,这是进入五棵桩茶园的必经之路,被称为"思过崖",有悔过自新,回头是岸的意思。
景东,探寻"云南茶文化传播路线图"的金钥匙
古老的银生节度府辖区曾经包括今天的整个普洱市、西双版纳地区,以及临沧市、红河州、越南、老挝、缅甸的一部分。统治这么广袤土地的节度府首府所在地--银生城,想必当年是非常繁华的,中原的文明、南诏的文化、东南亚的文化在这里交汇,在巍峨的无量山与哀牢山的群山之间,川河(李仙江上游)流经的坝子之中,留下了先进农耕文化的痕迹。陪同我们采访的景东县茶办沈维荣主任说,景东属于普洱市最北部的一个县,靠近大理、昆明,深受先进地区传来的农耕文明熏陶,农业的复种指数高,在川河坝子(景东县城坝子)里农民收了庄稼又会种上马铃薯、蔬菜等作物,总之一年四季不会让田地闲着的。
沈主任的话让人豁然开朗,我试图穿越历史的迷雾,去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银生茶。在我们走进老仓福德古茶山,很多大茶树都是生长在房前屋后,田边地坎之上,有的整齐的茶树像一队列兵,坚挺生长着,我们很是纳闷。包科长解释说"景东自古人口密集,人也勤劳,过去人们首先考虑的是吃饭问题,只要是平缓的地方都变成了耕地,茶树也自然只能以满天星式的种植在田边地坎,石头缝里。"
来景东之前,长期致力于普洱茶后发酵机理研究的云南大学老教授高照先生,曾经跟我说,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但不是茶文化的原产地。他认为,云南的原住民利用茶树虽然非常早,但都是当食物与药物在简单利用,非常原始落后,谈不上有多少茶文化。中国茶文化的真正兴起应该是在巴蜀大地。因为在古代,四川一直是整个西南地区文明程度最高的,拥有最先进的农耕文化,所以是当地的先民首先大规模栽培茶树与改良茶树品种,不断改进种植、加工与饮用方式,然后再将这种茶文化传播到其他地方去。为什么在云南各个产茶的地方,甚至包括缅甸与老挝的部分产茶区都流传着"孔明兴茶"的传说,这是因为三国时期,通过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大力治理南中,这对云南而言,是跟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的一次剧烈碰撞与交汇,巴蜀大地的茶种与种茶、制茶技术也首次传到了这个化外之邦,许多云南少数民族的先民感谢诸葛亮开发南中,带来了巴蜀先进的茶文化的贡献,因此把诸葛亮尊为"茶祖",当成茶神来祭祀。
依据高照教授的思路,我试图去画一条云南茶文化传播史的路线图。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是云南的澜沧江流域。在史前云南的野生型茶树中的阿萨姆卡种,本来是只适应在比较湿热的地区生长,通过基因变异有个别茶树能适应温凉的气候,于是这些变异的茶树就能迁徙到巴蜀大地大量繁殖,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逐渐演变成了中小叶种。而四川的先民们对这些野生茶树进行人工驯化,培育出了先进的良种,逐渐形成茶文化的概念。在巴蜀先进的茶文化的不断参透、影响下,澜沧江流域的先民们也把那些野生茶树进行人工驯化、栽培,加工茶叶,改进品饮方法。在景东县太忠镇大柏村丫口寨发现一颗大茶树,"树高8.9m,树幅7×6.6m,最大基部干围285cm,属野生型古茶树,是早先人们从深山中把野生茶苗人工移植而成,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人工种植的野生型古茶树,被誉为人类栽培、驯化野生茶树的活标本。"
注意,这个茶文化的传播史在宋元时代起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折,那就是雄镇滇西南的重镇不断南移,在南诏国、大理国时代,是在景东与通海一带,到了元代就南移到了元江,到了明清就移到了普洱、思茅与车里(景洪)一带。在滇西南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地带不断南移的过程中,景东县就越来越边缘化,其介于大理、普洱、楚雄、玉溪、临沧的结合部,成了著名的"五不管"地区。宋元以后,特别是清朝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只到哀牢山以北,以南的景东长期保留土司制度直到清朝末年。
四川人、江西人、石屏人纷纷涌进版纳的古六大茶山种茶,因此版纳成了云南茶文化的代表,成了普洱茶著名的原产地之一。版纳的良种与先进的种茶、制茶技术也开始向北传播,比如勐库茶就源自明代成化年间从版纳地区输入的茶种,而昔归茶、凤庆茶又是从勐库引种的。古老的景东茶也接受了来自版纳茶区的反哺,通过引种来自临沧的茶种(明代临沧从版纳引进茶种的后代),而跟版纳茶发生了关系。在景东、镇沅(过去镇沅县属景东)茶叶品种比较混杂,有当地演变的景东种和勐库种及杂交变种,其实混杂未必就是劣势,这也正好说明银生城在茶文化中的地位。到了最近几年,这种反哺尤其明显,景东人纷纷学习易武、勐海的制茶经验,用全程不落地的方式,以专用铁锅炒制古树茶,掀起了景东茶品质大提升的一波高过一波的热浪。
银生茶文化是四大文化交汇的产物
本文之所以将景东提升到,探寻"云南茶文化传播路线图"的金钥匙之高度,是因为这里深处云南两座著名山脉无量山与哀牢山的腹地,如同秦岭与淮河一线是中国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分界线一样,无量山、哀牢山一线也是云南的自然地理与文化的分野,哀牢山以南地势平缓,气候更湿热、植被更茂盛,以北地势陡峭、气候更干燥,植被要稀疏了许多。两种差异很大的地理气候形成了差异性很大的区域文化。景东县不但处于云南地理与文化的南北过渡地带,而且其境内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量山和哀牢山,是澜沧江水系和红河水系的分水岭,是多种文化的交汇融通之地。
从景东县漫湾镇走出去的茶文化学者包忠华先生,非常赞同高照教授的观点--茶文化起初是从北向南传播的,后来又是从南向北进行反哺的。他进一步从民族文化传播的角度阐述了这一现象。他说:"古银生文化是中原文化、南诏文化、古傣族文化、原住民土著文化(布朗、彝族等)四种文化的交汇而形成独立的银生文化。同时是元代改土归流分界点,也是滇西南地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分界地。来自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很早以前就随着这四种文化在景东进行交汇,形成集大成的'银生茶文化'。我个人认为'茶出银生'是云南茶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早期起源,至少在唐代以前就基本形成了。"
"今天流行的大理白族三道茶,就是根据"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以饮之"的历史记载进行改进的,而这种古老的饮茶方式,景东县境内无量山、哀牢山的各族人民一直在饮用。比如,糊米茶就是把大米炒糊与炒过的茶一起饮用,此法一直用于治疗拉肚子(腹泻);也习惯用炒茶加姜片喝了发汗,治疗感冒,这些简单的方法千百年在缺医少药的地方广泛使用。"在包忠华的眼里,景东县不但遗留有"银生茶时代"的古茶园遗址,还至今保留有银生茶的制茶传统和饮用方式--"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以饮之"。这些都是古银生茶就起源于景东及其周边地区之佐证。
由于很早就受中原文化的洗礼,景东是滇西南著名的文化名邦,尊孔重教之风盛行。景东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这里出了清朝皇帝的帝师(同治皇帝的老师刘崐)等历史人物。堪称云南罕见的儒家茶文化与少数民族茶文化的交汇之地。虽然,数百年前,随着普洱茶文化的崛起,银生茶不再是云南茶文化的天之骄子,景东茶也随之落寞了许久。今天,我们在历史长河中打捞银生茶光辉灿烂的过去,是想告诉世人,这是一片适合茶树生长,适合茶人种茶、制茶,弘扬茶产业与茶文化的热土。随着云南茶叶在当代的复兴,古老的银生茶文化也会复兴,景东茶有着不可限量的未来。
寂寞中的历史贡献
其实在这几百年的寂寞里,景东县的茶叶亮点也是频出的,一直作为历史上普洱茶的重要原产地而存在,只不过其光辉被后起的宁洱、思茅、版纳所掩盖罢了。
清嘉庆《景东直隶厅志》就记载:"蒙乐山间产野茶,然味涩苦,人少采食。民间所见之茶大都卖至普洱。冬春之间,入山采茶者甚众,或转卖于弥度、昆阳,故景东商贩生意以茶花二项为大宗"。"蒙乐山"即今无量山,说明清朝的时候,景东商人已经将景东茶卖到普洱、弥渡、昆阳等地。清光绪年间,云南诗坛著名诗人、景东郡守的黄炳坤的《采茶曲》,准确地叙述了景东十二个不同的采茶节令、茶叶生长特点,采茶人、买茶人、饮茶人的情感世界。
到了清末民国年间,随着江北六大茶山的衰落,普洱茶的中心迁往勐海、江城、思茅等地。由于,景东靠近昆明、大理,是普洱茶北上的交通要道,其也因此成为了普洱茶著名的种植、加工与集散地之一,古老的银生茶又一次发扬光大。一时间,当地人纷纷开辟新茶园,加工普洱茶。据民国9年(1920年)《景东县地志征集资料》载:锦屏区南攀箐原有茶树6千株,新植2千株,前所新植1.2万株;文井区清凉原有茶树9万株,新植15万株;安定区中仓原有茶树20万株,新植30万株;者干(大街、花山)新植茶树12万株。
这里尤其需求提起的是,民国年间,景东爱国人士罗俊卿"因鉴于国家之贫弱,外货之输入"而"竭力提倡奋发兴起,多创实业,振兴实业以塞漏危而救国家",遂开发老仓福德茶山并创制"老仓茶"。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老仓茶经云南省勤业会审查评定为优等奖,时任省长唐继尧签署并颁发优等奖章以示鼓励。
解放后,景东一直是云南的产茶大县,为勐海茶厂、下关茶厂、昆明茶厂、普洱茶厂供应了大量优质原料,景东茶也被誉为"拼配茶的味精"。
任凭时代变迁,景东一直是出产优质茶的地方,这样的历史地位是撼动不了的。景东拥有的茶树生长环境与茶树资源,放在整个中国也是罕见的。
首先从茶树的生长环境来说,坐拥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许多地方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而景东县的许多古茶园就分布在这些原始森林里,人迹罕至。
其次,景东县的古茶树资源十分丰富,有野生茶树群落分布面积28.6万亩,占普洱全市野生茶树分布面积117.9万亩的24.3%;有栽培古茶园3.71万亩,占普洱全市古茶园面积18.2万亩的20.4%,分布在老仓福德、御笔、金鼎、漫湾、哀牢山西坡等五座古茶山上。
据媒体报道,在2007年5月15日举行的银生古城首届普洱茶原料交易会专家品鉴座谈会上,国内知名茶叶专家品鉴景东五大古茶山普洱茶原料后,一致认为:5个样茶香高味浓,品质好,内含成分高,不但是普洱茶的上好原料,也非常适宜加工红茶。
在轮回中复兴的茶人们
茶叶产业是景东县内涉农最多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茶叶产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景东农民的增收,关系到景东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截至2013年,景东是云南省37个重点产茶县之一,现有茶园面积23.2万亩,茶产业覆盖全县9乡4镇165个村,涉茶农户达5.4万户23万人,有茶叶初制所118家,全县共注册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93个。
"茶叶面积大,布局分散,单产低,效益差,企业弱小,低产茶园比例过大、加工粗放,缺乏统一的管理加工技术标准等这是景东县茶产业长期存在的现状",景东县茶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沈维荣这样表述。
而在云南茶界的商人看来,景东茶属于高海拔的茶,所处环境气候寒凉,所产茶叶清香有余,滋味不足,适合做绿茶,但不适合以醇厚见长的普洱茶。总之,一提到景东茶,他们就往往会冒出一句,景东茶做普洱不行,茶气太弱了。
果真如此吗?云南省知名茶文化学者詹英佩老师,曾著《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等名著,她计划撰写一部《无量山》的书,为此于2014年1-3月深入景东无量山的景福、林街等乡镇实地考察。她考察完两个乡镇之后是这样告诉包忠华的:"此次考察让我无比震撼。"震撼之一:这是她在云南看到大茶树最集中的地方,直径80-100公分发现有不少,直径30-40公分的比比皆是,这样的资源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震撼之二,景东有如此的资源而没有很好的宣传,茶农辛辛苦苦从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茶树上采摘下来的茶叶,只能卖到30-40元/公斤,实在让她心疼。
据了解,詹英佩老师这次是自费去无量山进行艰苦的田野考察的。她将从昆明开下来的车停在乡政府,然后坐上当地村民的摩托车深入一个个山寨去实地勘探。经常在一个村子一待就是一个礼拜,吃住在老百姓家,每项费用都有明细表,用现金支付给提供食宿方便的茶农。
包忠华和很多国内外茶专家交流中,深感压力重大,他用了两年的时间挖掘了景东很多茶文化支点,成为深度发掘银生茶文化的基础。他认为,景东茶具有独特的清香淡雅、回甘持久、茶味平和等特点,相对于六大茶山、勐库茶的茶更平和些,缺少所谓的霸气,其实是人们对清香风格的景东茶缺乏认知度的原因,而被归为不入流的茶。
他指出,"普洱茶所谓的霸气与柔和,只是风格的不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而已。也许在普洱茶的传统销区人们更喜欢口感重一点的茶,但是景东的清香型茶叶很适合华东与北方的新兴市场的人群,更适合年轻人和女性品饮。景东茶是典型的能够越陈越香的茶。有些地区的茶刚做出来,表现非常好,但放上几年后就转为淡薄了。而景东茶正相反,刚做出来滋味稍显淡了一点,但是摆放几年后一品,滋味醇厚,陈香馥郁,其变化让人惊喜不断。"
景东县的"毛茶大王"之一罗凯鸿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提升景东茶的品质,掌控了景东县许多珍稀的古茶资源,他说,"许多人说景东茶不行,但偏偏来景东收茶的人很多,每年有上万吨毛茶供应给大益、下关、普洱茶集团、天士力等知名品牌,这只能说明景东茶被市场的偏见耽误了。"
不过,他承认,跟易武、勐海等普洱茶最核心的产地相比,景东茶在茶园管护与加工制作上存在很多问题。因为,以前景东长期作为原料基地,被人为压低价格收茶,茶农所得十分有限,他们不愿意在茶叶上投入过多的资金与精力,茶园管理粗放,采摘混乱,加工就利用家里的煮猪食的锅杀青,然后胡乱揉捻一下,随意用篾笆晒在地上,时常被鸡踏狗跳的。这样一来,景东县坐拥第一流的茶叶资源,竟然被加工不得法,卫生条件差毁了大好前程。
鉴于此,作为景东县有远见的新生代茶商,罗凯鸿早在数年前就带领当地的老百姓到易武、勐海等地取经,学习先进的制茶经验与经营理念,然后成立小微初制所、茶农专业合作社与天泽茶业公司,在景东县大规模推广全程不落地、清洁化的加工方式,并采用专用铁锅炒制手工茶,同时引导茶农科学合理管护茶园,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古树茶与小树茶分开采。在银生茶业、天泽茶业等景东县龙头茶企的带动下,推广新型的先进种茶与制茶技术,景东茶的品质在近年来突飞猛进,受到了外界的好评,茶叶卖得起价,许多茶农的收入也在短短数年之内翻了几番。
景东县茶叶品质的大提升,也跟政府部门的重视与大力扶持与引导分不开的。景东县茶办的沈维荣主任,这些年来在景东县实施"八大工程"。该项工程涉及到了打造优质原料基地、加大初制所改扩建工程力度、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市场开拓与品牌培育、标准化体系建设、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素质培训工程、建立市场监管体系等八项实事,深受景东县的茶农、茶商的好评,堪称惠农之举的典范工程。
生于景东的包忠华,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一直在为景东茶产业的振兴不遗余力地奔走,发表了数十篇文章宣传、呐喊以及献计献策。这次,他作为普洱市茶业局文化品牌科的科长,带领我们深入古老的银生府故地采访,想向外界展示景东茶神奇魅力,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古老的银生茶在当代的发展命运。
他对景东在深山里推行的"小微初制所"赞不绝口,认为非常适用于底子薄的茶农,几万元的小投资,就能极大地改善当地茶叶的加工条件,提升毛茶的品质。等到小微初制所完成了原始积累,可以升级为标准配置的初制所,生产品质更高的茶叶。这对于景东茶产业的发展无异于是功德无量的事。包忠华认为,罗凯鸿的"小微初制所"的经验,不但值得在景东县境内大力推广,还可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现在,这些引领景东茶在当代复兴的茶人,又在构思"景东县初制所联盟",打造全省第一流的毛料供应基地。他们不但要做原料商,还想做品牌商……
他们,他们的祖先与后代,都在生命之轮里流转不息。有一种复兴等待了一千年,那就是茶出银生,重现辉煌!
2022-05-03 17: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