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茶企:茶叶出口桎梏源自成品茶品质

发表于:2024-12-22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2月22日最后更新茶企:茶叶出口桎梏源自成品茶品质<,茶企:茶叶出口桎梏源自成品茶品质出口一直是不少茶叶生产企业的目标,但很多茶企近些年一直处在走不出去的阴影中。以福建省为例,福建是我国茶叶的生产大省也是出口大省,但其生产产量远高于出口量。福建全省年均产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2月22日最后更新茶企:茶叶出口桎梏源自成品茶品质。

  茶企:茶叶出口桎梏源自成品茶品质

  出口一直是不少茶叶生产企业的目标,但很多茶企近些年一直处在走不出去的阴影中。以福建省为例,福建是我国茶叶的生产大省也是出口大省,但其生产产量远高于出口量。福建全省年均产茶叶26.9万吨,产量居全国第一,但2010年该省茶叶出口量仅16133吨,出口量和生产量严重不平衡,经济效益也得不到最大化。

  记者采访了福建、浙江、江苏以及北京地区的几家生产不同种类茶叶的生产企业。

  农药残留不达国际标准

  茶叶的种植离不开农药,去除茶叶成品的农药残留一直是众多茶企面临的难题。福建三和茶叶是福建一家本土大型茶企,其品牌也是中国驰名商标。三和公司企划郑飞告诉记者,欧洲是世界上重要的茶叶消费市场,但众多国内品牌很难达到欧盟对茶叶的农药残留标准。记者了解到,欧盟对茶叶农药残留的检测和管理尤为严格,甚至细化到农药成分及茶叶理化因子,农残指标逐年修改并且愈加严格。此外,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仿效欧盟,亦以食品安全为由,提高了对茶叶农残的控制标准。"很多中小企业的水平根本达不到欧盟的标准",浙江一家中小型茶企负责人告诉记者。

  即使一些大型的茶叶企业,也没有选择出口,门槛高依旧是主要原因。茶叶是我国家重点管理的20类食品之一,如果选择出口,必须先到检验检疫部门进行生产卫生注册登记并进行生产基地备案,继而办理出口许可证等手续,一般企业很难达到要求。由于茶叶出口程序复杂,各项标准严格,很多茶企缺乏既懂外贸又懂茶叶的人才,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很多茶企想出口却有心无力"。

  缺乏领袖性茶叶品牌

  为深入了解中国茶叶出口的状况,记者采访了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福建公司总经理危赛明。危先生介绍说,中国是全球第一大产茶国,具有茶叶品种丰富的优势,但在茶叶出口方面和先进国家还有差距,比如我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以初加工原料产品为主,同质化程度高,市场透明度高,竞争白热化;产品标准化没有形成,也没有培育起像立顿那样的国际名牌,同时没有国际化的茶叶拍卖市场和期货市场。这些原因导致中国茶叶出口总体附加值不高,"拿绿茶来说,出口才两美金多一点,而国内市场远不只这个价!"危赛明犹为感叹。

  以出口排名第一的肯尼亚来做为对比,危赛明分析了我国茶叶在出口市场上的软肋:2010年肯尼亚茶叶产量39.9万吨,但出口量却有44.1万吨,主要原因归结于肯尼亚除本国生产外,还从其他国家进口红茶再出口。同时,肯尼亚主要以CTC(红碎茶)为主要生产产品和出口产品,它同时也是立顿等国际大公司的生产、研发出口基地。茶叶出口如果依照国内茶叶市场的营销思路肯定会碰壁,国际市场对产品的品质稳定性、安全性、服务性、标准性等要求都很严格,进入门槛更高,所以中国茶企要更快地适应这种国际贸易的规则。本文转自:西湖龙井资讯平台

  技术壁垒成制约因素

  此外,危赛明提到,茶叶进口国设置的技术壁垒、贸易壁垒以及高关税壁垒都影响和制约了中国茶叶的出口。"所谓技术壁垒,换个说法就是国内常讲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是与国内的食品安全又不完全一样,因为很多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国内都没有,检测值比国内严,国内没有这些检测设备,必须送到国外去检测。最典型的就是欧盟和日本,欧盟从2000年7月至今,每年都不断出台新的农残卫生标准,日本在2006年5月29日出台了肯定列表制度。这些技术壁垒极大制约了国内茶叶的出口。"

  危赛明认为,要解决这些难题,除了要提升产品品质,改善产品结构,企业自身更要从经营管理上重新定位。针对中国茶企的品牌建立、市场营销,危赛明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我们可以将国内目前成功的经营模式,比如茶叶专卖加盟连锁的模式复制到国外,像开设中餐馆和孔子学院那样,通过宣传中国的文化和茶文化来推进中国茶叶的销售。还要加大对国际市场以及消费者的宣传力度,通过双边的文化交往,推广中国茶与健康的理念,此外,还要在品牌包装、环保方面与国际保持一致,创新多功能的茶叶产品及衍生品,例如功能性茶饮料、茶食品以及茶多酚等茶的健康品,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健康、品质、外形等方面的需求。"

  延伸阅读:

  别拿出口壁垒作借口

  中国种茶、饮茶已有千年历史,然而作为茶叶的故乡、世界第一产茶大国,我国茶叶出口量难拔头筹--尤其出口年贸易额,只占世界茶叶贸易总额的14%。

  我国茶叶出口品种与国际市场主要消费品种不相称:国际市场主要以消费红茶为主,而我国出口以绿茶为主;与此同时,国际茶叶农药残留标准越来越精细,严格的检测标准令我国大多数茶企望而却步。以原料茶为主出口品种,决定了行业内缺乏高附加值的茶叶品牌。然而我们不能将所有责任都推卸给林林总总的外界因素,追根溯源,我们更应从茶企生产之茶叶的品质、生产工艺等方面来寻找原因。

  我国茶园平均单产608公斤/公顷,大大低于世界茶园平均单产1000公斤/公顷的标准;目前全国的茶叶产值约为70亿元,而全国却存有6.7万家茶叶初制厂,意味着每家茶厂加工量不足10吨,这些中小型的茶叶生产企业大多设备陈旧落后,工艺不精。在这样的条件和标准下生产出来的茶叶,如何冲达国际标准跨出国门,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茶的真正风味,茶企显得任重而道远。本文转自:西湖龙井资讯平台

  如今约束我国茶叶生产的规范标准也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日渐粗陋,于是设定更合理更严格的标准,成为规范茶企生产的关键一步棋。只有从源头有效控制,减少农药残留,推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艺,各部门协同在生产、加工、出口各环节严格把关,保证茶叶质量,才能日渐扭转国际市场的冷淡局面。

  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茶叶市场占得先机,最有效的是打造出优质而响亮的品牌。我国的茶叶品种齐全,"龙井"、"毛尖"、"铁观音"、"碧螺春"等享誉大江南北,然而在出口品种中却仍以散装初级产品为主,其他名茶、品牌茶少之又少,利益链上的低端地位,决定了我国出口的茶叶难以进入国际高端市场。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多元化产品,培育中国茶产业品牌,实施名牌战略,已经成为行业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茶叶生产的霸主,何以登上世界茶叶出口的宝座?不仅需要茶企身处严苛国际竞争环境之下学习和顺应,更要善于反客为主,以品质制胜,扬长避短开创民族品牌,将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发扬光大。(李月华 李耀威)

2022-05-03 17:12:5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