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杂志:A面B面“茶博会”
郑子语/文
各种忙......我不在茶博会,就在去茶博会的路上,巡回演出啊!o;
一条微博引起业内共鸣:什么时候,茶商茶企开始为茶博会烦心?
不过就是在最近几年,中国茶博会频频举办,越办越多,几乎是每个月都有无论是西南、江北、江南、和华南四大产区,还是茶叶的传统主销区北上广o;,都开始出现各种名目、各种级别的茶博会而根本不产茶的地区,也风风火火捉弄起茶博会更不用说香港、澳门这样具有国际平台的城市,茶博会、茶展一炮打响,一是聚焦多少业内豪杰
作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茶杂志,本刊也经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博会的邀请函尤其是在茶叶开始采摘的春天和一年年尾跑完杭州,转战厦门,再飞广州,马不停蹄连轴转,为一片茶叶奔走茶博会加上茶节、茶展、茶文化节、茶论坛、茶峰会,一年中就这么折腾完了
茶博会,茶的秀场,无论茶商茶企,还是非涉茶人士,对此多少有点认识--以6大茶类为主,连带茶具、泡茶水、包装、深加工产品、茶讲座等在短期内进行展示、讲解和销售,多定期出现,规模大小不一,参会者在其中可以自由参观、购买、咨询、品尝,在业内被称之为空降超市o;
表面上看,茶博人的兴盛是展会经济的繁荣,但背后却是中国茶文化的复兴近十年,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茶文化热点颇多,最大的热点当属普洱茶,一经浮出历史水面,即散发出完全不同于文雅清秀的绿茶文化的魅力,以粗狂凌厉之美俘获我数死忠粉丝同时,天价绿茶如龙井、竹叶青等,成为中国茶叶中的奢侈品,带动了中国茶的高端消费市场在红茶风尚中,金骏眉红极一时而湖南黑茶借鉴普洱茶的营销方法,频频发力,不断制造热点中国茶文化的兴起,迫切需要寻找茶博会这样的平台展示自己
产业的新动向,激发茶商茶企不在囿于已有势力范围,而要进行营销和宣传的创新,在新一轮的市场竞销中站稳脚跟参加茶博会,企业的形象和品牌得到了立体展示,与各个城市的潜在客户面对面近距离接触,更能了解市场的真实变化和需求,紧跟消费的大势大趋和行业动向
显然,茶博会不只是茶的展示,一片茶叶带动的是一条产业链,茶具、印刷、包装、泡茶专用水、茶叶深加工产品、茶食、茶的创意产品,这些既与茶叶密切联系,又为参会者带来了无数商机2010年,第十一届广州茶博会展会总面积50,000平方米,设国际标准展位1300个,来自中国内地20多个省市和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家优质茶企参展中国茶业第一展o;--广州茶博会成为中国茶业的风向标o;和温度计o;,对产业的提振和促进作用不言而喻
但是,茶博会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首先是茶博会水平参差不齐,多数茶博会并没有影响力,参会者冷冷清清,更谈不上品牌效应原因在于,举办茶博会的门槛非常低只要注册一家展会公司,拉到茶商就可以开展展会公司根据收到的展位费,来规划茶博会的规模这种做会展的人被业内人士称之为展虫o;目前,已有人虚构茶博会o;其次,茶博会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都不外是6大茶类和相关产品的展示,很难办出新意即使在厦门、昆明、杭州这样茶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举办茶博会,效果也不敢恭维这向人们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对茶博会,参会者已经产生参观疲劳o;,对参展内容缺乏应有的心理期待还有,一些商家对茶博会缺乏深刻的认识,以为茶博会不过就是卖茶,将参展变成了销售在最后撤展时间,为了减少麻烦,不惜抛售产品,市民闻之欣然前往,把茶博会变成了扫货市场o;
因此,林林总总的茶博会,需要重新定位,以特色取胜,如此才能避免陷入不尴不尬的境地从国际上成功的博览会可以看出,要想举办成功的茶博会,必须从产业的高度出发,深入了解中国茶中的现状,再从操作模式上加以借鉴比如在展览王国o;德国,博览会的模式非常特别:展馆全部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展览公司由政府控股,实行企业化管理这样一来,德展览公司既是展览中心的管理者,又是许多大型博览会的举办者和实施者这是否给中国茶博会一些启示?再以广州茶博会为例,广州茶博会自开办以来,一直坚持市场化道路,秉承服务行业、推动行业发展的宗旨,取得良好的展览效果2010年,广州茶博会移师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专业展览场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规模继续扩大,布局耳目一新,规划更加国际化,可以看出,广州茶博会在理念、专业、服务和创新上都远远走在其他茶博会前面
2022-05-03 13: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