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道茶城引导“多种经营”求生存
北京马连道,这个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商业街以茶叶闻名遐迩。
茶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大量基于茶文化、茶特色的新生事物也在马连道街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茶城一个一个新建起来,又有茶城相继倒闭。马连道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近十家茶城同时存在,千户茶商同时竞争的局势。
马连道是否已经饱和,需要商家们在市场竞争中寻求答案。在竞争中,马连道已经悄然开始了产业转型。
新发现:赏字画赏奇石 茶城"不务正业"
茶城里展石头,这种搭配是否有点不伦不类?
近日,记者在马连道附近看到,有人正往北京紫荆茶城里搬运各种大石头。一问才知,原来,该茶城正在举办奇石展。
据了解,北京紫荆茶城刚开一年。在马连道众多茶城中,这家新开设的茶城并无明显优势,人气也极其一般。
上个月,北京紫荆茶城就举办过字画展,之后还将有兰花展、和田玉展、台湾内地文化艺术品展等一系列与茶叶毫无关系的展览。
对此,有业内人士猜测,可能该茶城正在试探、加入其他经营业态来盈利,或者只是单纯想通过展览这种形式吸引人气。
以展带茶 茶叶搭台文化唱戏
"一般也就是搞些茶艺表演或者是茶壶展,其他的比较少见。"一位在马连道经营茶叶多年的老茶商认为,来马连道的人主要都是为了买茶、喝茶,不见得有多少人会去看展览。
北京紫荆茶城邢经理则告诉记者,目前茶城仍在起步阶段,市场方想通过举办相关文化方面的展览来带动茶叶市场的销售。"以前卖的是茶,现在我们想卖文化。"邢经理说,目前市场方举办展览都是在搭钱,没有盈利,给茶城带来的人气尚不明显。今后,市场方计划将各种展览引入茶城,形成一个固有的模式。"这条街都是卖茶的,竞争太激烈了,我们想树立自己的风格,找准自己的定位。"邢经理认为,如果整个马连道都能百花齐放,卖茶的同时也销售自己独有的文化,将会吸引更多更高档次的消费群体,马连道也将迎来新的商机。
展览效果作用有限 未给生意带来起色
"没什么用,来买茶的人还是很少。"一位北京紫荆茶城的茶商告诉记者,展览并未给自己的生意带来起色。
记者询问了该茶城大多数茶商,多数人认为用展览这种效果营销作用不大。"有总比没有强,也许以后就好了。"也有很多人这样说。
记者了解到,一般新开的茶城需要养两到三年才能慢慢有自己的人气。新开的茶城主要还是靠茶商自己的老客户维持,很多店面客户群体没有增加,增设店面反而需要搭进去双倍成本。"如果没有经济实力,在新茶城根本挨不到人气旺起来。"一位茶商告诉记者,他在马连道经营茶叶多年,开新的店已经做好了吃老本的准备。
记者走访马连道茶叶一条街调查发现,生存困境并不仅仅在新茶城里存在,在临街门店及老茶城里均有体现。茶商们大多依靠老顾客维持生意。"整体环境好了,但我们的生意却难做了。"在马连道经营多年铁观音批发生意的茶商小李告诉记者,随着铁观音这种茶的普及,消费者对它的认知度增加了,马连道卖铁观音的店越来越多,带来了不少竞争压力。
行业声音:马连道要转型做出独有特色最好
"2007年统计过当时马连道茶叶一条街零售商和批发商的比重大约是2:8,近些年零售商在不断增加。"马连道茶叶协会会长、马连道茶城董事长张喜认为,马连道产业需要转型的主要原因是原有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马连道确实需要进行转型,原来的产业结构已经走向死胡同,但是如何转,怎么转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一的说法。"张喜告诉记者,有些茶城及茶商已经有所行动,例如刚营业不久的北京黄山茶城就是以安徽茶系为主要销售商品,与其他老茶城有明显的区别,强调自身的特色。
而北京紫荆茶城利用自己的资源举办各种展览吸引顾客也是一种特色,如果想有效果,必须要长期坚持,做出规模。
张喜表示,各茶城采取创新措施是好事,是一种新的尝试,但是很难说哪种好或不好,能做出自己独有的特色最好。想复制别人的做法很难成功,因为包括场地、资源、理念等内容都有不适用于别人的方案。
政府观点:引导"多种经营"在竞争中求生存
目前马连道茶叶街有茶叶商户3000家,年交易额可达30-35亿元,约占全国的1/10。
随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地理空间有限、业态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足成为制约马连道发展的不利因素。
对于政府如何引导马连道产业转型,西城区广外街道办事处王其志副主任表示,政府将引导整个地区往更高级的消费模式上转变,并强调文化的销售。"例如,原来马连道只有更香茶叶公司有餐饮内容,明年茶叶总公司建好中国茶博物馆,里面配备文化展示、演艺、餐饮等多方面内容,竞争就产生了,更香势必要考虑如何优化自己。"王其志说,目前各茶城的租金都比较高,也要求茶商们必须寻找新的生存方式,在竞争中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