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安基山茶场有机茶通过认证
一说起临海市首家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就不得不谈到一个人,大家都叫他"大舌头敏"。
"大舌头敏"叫方支敏,1965年出生在白水洋镇下利村。因为"大舌头",不能和正常人一样说话,他从小就饱尝了周围人的嘲笑。然而,命运的不公并没有压垮方支敏,他选择了坚强。
"我一定要像模像样地活着!"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方支敏一路走来,从容而坚定。
他白手起家,在当地干过剃头匠,在上海摆过地摊、开过浴室,虽然吃了很多苦,但是家里的生活条件一步步的好起来,这也为他的创业积累了资金。
谈起怎么会想到种茶时,方支敏打开了话匣。
还在上海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位苏州朋友,叫周涛。周涛在千岛湖承包了200多亩茶山,发展有机茶,茶叶十分畅销。方支敏心动了,他多次跑到周涛的茶山去考察,闻着满山清香,方支敏当即决定要种茶。
他想到了一个种茶的好地方--老家那连绵起伏的安基山。2005年,他毅然决然地从上海返回白水洋老家。那一年,他刚刚迈入不惑之年。
在安基山,原来曾有一个黄坦乡乡办的集体茶厂,上世纪末,因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加之经营不善,茶场一直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2005年10月,方支敏承包了安基山茶场,创建了乌岩春茶业合作社。
万事开头难。承包茶场后,摆在方支敏面前的难题一个接着一个。他告诉记者:"困难是挺多的,比如安基山上一点基础设施都没有:没有路,交通不方便,从丁公园村爬到上面山上,需要一个半小时。山上不通电,除了一间破旧的石屋,其他什么房子也没有。当时,甚至就连干活的小工也没有。"
这一切,没有难倒方支敏。没有路,就修。2009年冬天以来,他投资120万元,首先修通了丁公园村至安基山长10000米、宽6米的盘山公路。没有电,就架电。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去年山上终于通电了。没有房子,就盖房子。现在工人们都有宿舍可以住了。
记者在方支敏的带领下,一路颠簸来到了安基山。安基山果然是上天赋予这里山民的一个聚宝盆。
安基山位于临海市西部山区,东与天台相连,西与仙居接壤,海拔880米,山上的天湖一年四季不干涸,站在顶峰俯瞰远眺,仙居、天台、临海的风光尽收眼底。
安基山茶场位于白水洋镇海拔880米的安基山山脉中上脉,土壤为红色、呈微酸性、有机质和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含量高,山上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漫射光多,雾天多,无霜期长达240余天。同时茶园区内自然植被茂密,森林覆盖占总面积90%以上,四周夹杂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极为适宜茶树生长,是得天独厚的天然茶库。
回忆起刚承包时,山上的500亩老茶园要管理,方支敏和工人们就在山上一间破旧的石头屋里睡觉。遇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石屋里面下小雨,条件很艰苦。他告诉记者,"在山上种茶的时候,我带着工人一起在山上搭了帐篷,整整住了半年多,风霜雨雪,那时真的很苦"。
多少次,山上下来,妻子看着满身泥巴的他,心疼得直掉眼泪。"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别再这样辛苦了"。每当妻子这样劝他时,他总是笑呵呵地安慰妻子说:"山上空气清新,脚下云雾缭绕,就像人间仙境,一点都不苦。"
当谈及为什么要承包安基山时,方支敏告诉记者:"老婆就是黄坦人,在这里剃头也剃了五六年,对黄坦的一山一水都有感情了。"
承包之初,方支敏就邀请了专家对茶场进行了规划。方支敏告诉记者:"我认为我们要走一条有特色的路,要有自己的品牌,所以我们想生产出有机的、对我们身体健康更有益的茶叶。像我们山里的茶叶不打农药,施有机肥,有条件向有机茶这个方向发展。"
他这么想,也这么做。经过两年的努力,2007年8月,他所经营管理的安基山茶场,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认证委员会审定,符合有机转换茶园标准,有机茶基地通过了认证,从而使临海市的有机茶生产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现在安基山茶场已经初具规模了。
在安基山上,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的开垦荒山。方志敏告诉记者,这一片开辟出来的荒山有300亩,我打算全部引进茶叶新品种进行种植。
方支敏设想,以乌岩春茶叶合作社为龙头,带动安基山区、丁公园、后辽、曹山、界岭、安头等村建成万亩优质茶园基地。他告诉记者:"接下去,我准备投入250万元先进行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然后扩展规模,引进新品种,再把品牌打响,让山区老百姓都能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