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重点抓“六化”建设助推茶业发展
素有"烟县、酒乡、茶城、粮仓"和"云贵小江南"之美誉的湄潭以茶闻名,产茶制茶历史悠久。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且富含锌、硒、锶等微量元素,海拔在900-1100米之间,水源水质条件好,森林覆盖率达60.8%,是茶树的原生地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水质、土壤等条件,为湄潭茶叶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近年来,湄潭县把发展茶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全县上下形成了 "特色在茶,优势在茶,希望在茶,出路在茶,成败在茶"的共识,重点抓好"六化"建设,将茶产业打造成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今年年底茶园面积将突破40万亩,全县呈现出"一业兴,百业旺"的良好发展态势。
基地建设规模化
2011年底,全县茶园总面积突破35万亩,茶叶无性系良种占96%,茶农6.4万户27万人,有机茶园3.8万亩。人均1亩以上茶园的乡镇5个,人均1亩以上茶园的村51个,目前已形成300里环状生态茶叶长廊,其中流河渡、随阳山、核桃坝、金花、龙凤、接官坪、云贵山等70余个基地建设已实现规模化。
生产管理规范化
一是严格按照国内、国际市场茶叶生产技术标准,制定茶苗繁育、栽培、管理技术标准和茶叶加工工艺、包装贮藏、产(商)品检验检测、售后服务技术标准体系;统一使用有机肥及茶叶专用肥,采用物理方式控制虫害,加大对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劣质化肥的市场监管,严控农残指标。二是鼓励企业、单位、能人、外商和茶农合作组织,通过反租倒包、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建立专业合作社、集团帮扶等形式扶持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全县共有专业合作社28家、会员10万余人。三是推行茶产业"五项检测",在茶园生产管理、茶青市场交易、企业原料收购、企业产品出厂、西南茶城销售五个环节检测,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茶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实行茶叶生产全程质量监控,严格市场准入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生产企业集群化
2011年底,全县共有加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33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20多家规模企业实现了清洁化生产,拥有固定资产4.4亿元,厂房面积7万㎡,加工机具3000台(套),从业人员5000人。主要茶产业有名优绿茶类(湄潭翠芽、贵州针、毛峰茶、毛尖茶)、大宗绿茶类(炒青、烘青、晒青)、名优红茶类(遵义红)、出口眉茶、黑茶、茶叶精深加工类(茶多酚以及茶叶籽油等系列产品).2011年茶叶总产量1.44万吨,产值11.6亿元,茶业综合收入16.4亿元。通过QS认证的企业50个,通过ISO认证的企业22个,通过HASSP认证的企业20个,通过有机茶认证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3个,规模以上茶叶企业24家。兰馨公司、栗香公司、盛兴公司进入全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以茶叶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拓展到18.76平方公里,目前已发展成省级工业园区。
产品构成品牌化
几年来,湄潭县茶业协会会员企业生产的"湄潭翠芽"产品已在"中茶杯"、"中绿杯"及全国各类名茶评比中近百次获奖,其中获金奖48个,在"贵州十大名茶"、"贵州五大名茶"评选中均名列总分第一名。2011年11月被评为"驰名商标",也是目前贵州茶叶唯一一件"驰名商标",品牌价值10.3亿元。"遵义红"自创制以来就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在"贵州十大名茶"评选中获得"特别奖",在2011年河南信阳茶博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红茶"."贵州针"在省外是与云南针、福建针齐名的三大针形绿茶。目前,这三类品牌产品在我县茶产品结构中占产量的25%,占产值的80%.同时,湄潭获得首批"中国名茶之乡"称号,被人民网评为"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
市场体系网络化
目前全县拥有茶青市场22个;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有旗舰店、专卖店258家。占地345亩,总建设面积52万㎡的"中国茶城"一期工程--茶叶交易市场首期400个店面将于今年下半年建成,明年投入使用。盘江矿务集团正与盛兴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并联合经营,实现"强优"联合。
茶旅实现一体化
茶产业使湄潭的山川更加秀丽,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可贵资源和后发优势。湄潭县结合新农村建设,打造"黔北民居"新村;充分挖掘茶文化,狠抓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茶文化体验为主的生态休闲旅游,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天下第一大茶壶"、"300里环状生态茶叶长廊"等一批旅游品牌如雨后春笋;《茶的途程》、《茶国行吟》等茶文化丛书先后出版问世;以观茶、采茶、制茶、品茶和茶艺表演为主的茶旅一体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全面推进"中国茶城--湄潭"的建设,为引领"黔茶出山"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