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大田高山茶,持续走“生态”路

发表于:2024-11-07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1月07日最后更新大田高山茶,持续走“生态”路<,推广"猪-沼-茶"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茶农忙晒青。深入茶山做检测。核心提示经过近10年的发展,大田茶业在种植面积、加工水平、品牌培育、市场拓展、茶文化挖掘等方面均成为我省产茶新区的典范,而其秘诀就在于对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1月07日最后更新大田高山茶,持续走“生态”路。

推广"猪-沼-茶"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茶农忙晒青。


深入茶山做检测。


  核心提示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大田茶业在种植面积、加工水平、品牌培育、市场拓展、茶文化挖掘等方面均成为我省产茶新区的典范,而其秘诀就在于对"生态"的坚守。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省财政、农业等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当地生态茶园建设步伐迈得更大、更快,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一个人的

  "生态"茶故事

  12年前,大田县屏山乡美园村的郭孝威还是一名司机,他的父亲在家里开了十几亩地,种起了茶叶。

  "记得当时种的是福安大白、毛蟹等品种,种茶的人也不多,茶叶也没什么市场,一斤茶才卖几块钱。一年下来,赚的钱还不够家里人生活。"郭孝威说。

  都说上阵父子兵,郭孝威一心想帮父亲把茶叶种好,于是辞去了司机工作,回家与父亲并肩奋斗。但是,郭孝威的种茶理念却与父亲产生了分歧。

  "2002年,县里出台了一份支持农户高标准建设茶园的政策,我就按照政策的标准建设茶园。"郭孝威说,这里的高标准,最核心的理念便是"生态"。

  "我在荒山上建设茶园,有一些标准是必须遵循的,比如说,山顶的植被不能破坏,山脚的植被也不能动,只能在山腰地带开采茶园。"这便是当地很多茶农嘴里常念叨的顺口溜: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

  郭孝威在荒山上通过贷款投资建设了60亩茶园,并引进了铁观音、金观音、金萱等新品种。到2003年,他的茶园面积发展到250亩,但日渐扩大的投资也给郭孝威增加了许多压力。此时,县里又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

  "县里给我们很多种补助,比如,灌溉设备补助,蓄水池补助,厂房建设补助,开园面积补助等等,最高额度达到6万元。"郭孝威说,县里的这一系列补助政策,一直延续至今。

  到2006年,郭孝威的茶园面积发展到500亩,还建了厂房,成立了自己的茶业公司。从那一年起,郭孝威便发现,自己一直坚持的"生态"茶园理念,有了更大的回报。

  "我们的茶叶从来不加除草剂,不喷洒高毒农药。"郭孝威说,他的茶叶纯生态、无污染,符合相关标准,开始向美国、日本出口。

  "今年5月接到一份来自台湾的5吨的大订单,11月还有10吨茶叶将输往美国。"越来越受欢迎的"生态"茶,也给了郭孝威日益增长的财富。他的公司去年产值超过800万元,近年来年产值每年都有超过20%的增长。

  一个乡镇的

  "生态"茶经

  与郭孝威所在的屏山乡一样,相邻的吴山乡也拥有着适宜"生态"茶的环境:云雾缭绕的高山,近千米的海拔高度,不超过20摄氏度的年平均气温,1700毫升的年降雨量,以及适宜茶叶生长的黄红土壤。

  早在2002年,吴山乡就有些村民开始散种茶叶,但也没有形成规模。2005年,一些乡村干部带头,发动村民们搞起了几个茶叶"示范片"。在"示范片"的推动下,种茶的农民越来越多,茶叶的产量也越来越大。2006年开始,他们又将茶种到了更高的山上。

  怎样才能让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吴山乡吸取了不少先行地区种植茶叶却破坏了原有生态的教训,选择了"生态茶"的理念。

  "首先当然是自然环境不能破坏。"吴山乡党委书记林世畅说,为了保持好水土,乡里的茶园大多开垦在坡度较缓的山坡上。

  行走在吴山乡科山村的茶园间会发现,不少茶园里还种有杨梅、桂花等经济作物。林世畅说:"刚种下不久的茶叶承受不了高海拔的山风。有了杨梅、桂花这些树木挡风,茶叶生长也更好,茶农下药治虫时,益虫能飞到树上,"保存"下来,这就为茶园保存了一个"以虫治虫"的良好生物链。另外,杨梅、桂花等经济作物本身还能产生一部分经济效益。"

  2004年,吴山乡人种茶开始使用羊粪等有机肥。羊粪从内蒙古等地调运而来,而农民家里沼气池的沼渣、沼液,也可用作有机肥。"如果常年使用化肥,土壤容易"打结",有机肥能让土质保持疏松,能保护土壤。"吴山乡种茶大户陈荣城说,使用有机肥能让茶更加生态。

  2006年2月,吴山乡成立了茶叶协会,以规范茶叶品种与品质,统一开拓更宽广的销售渠道。不久,又成立了茶农贷款担保基金协会,让更多的人走上了发展生态茶的路子,部分有实力的茶户也借机扩大规模,建厂房、开茶叶店。村里还将零散茶户与资金雄厚的大茶户进行资源整合,成立茶叶合作社,注册商标。目前,吴山乡有茶叶专业合作社17个,全乡80%的农户在做"生态"茶。2011年,吴山乡茶产值1.3亿元,人均年收入8200元。

  一个县的

  "生态"茶坚持

  大田县生态茶产业能够脱颖而出,源于科学的论证和可贵的坚持。

  "2002年,县里多次邀请省农业厅、福建农林大学的茶叶专家,对重点乡镇的气候、土壤等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专家们一致认为,大田县发展茶产业具有历史、自然、地理、气候等方面的优势,发展茶叶前景广阔。"大田县茶业局局长陈昭云说。

  2002年以来,大田县从省茶科所选购品质上等的黄观音、红芽观音、金萱等品种,并在梅山、吴山、石牌等地建立了茶叶苗木基地。

  为了实现无公害、生态型的高标准建设,茶园多选择在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的山场建设生产与加工基地,园地规划与开垦根据地形、地貌,因地制宜设置场部、种茶区的道路、排灌水利系统,以及防护林带、绿化区、养殖业和多种经营用地等。

  近5年来,省里先后下拨资金近2000万元,再加上县里的配套建设资金,大田县加快了生态茶园的建设步伐,今年全县共出圃茶苗1000余万株,从县外调剂茶苗300余万株,同时,从浙江等地调入杨梅、木荷等苗木近3万株,实施新建茶园防护林建设,减少水土流失。从种植防护林,到修机耕道;从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到茶叶初制加工清洁化改造……大田现代生态茶园建设风生水起。

  "大田现已列入全省茶业新区开发科研基地,县里常年聘请省茶叶协会副会长陈郁榕等5名专家教授为县里茶业发展顾问,指导茶农生产。"陈昭云介绍,全县茶园面积达8万多亩,涉茶农民6万余人,创办茶叶加工厂2143家,茶农们先后注册了"仙顶"、"江山美人"、"允宣"、"戴云龙"等100多个茶叶商标,"仙顶"等茶叶公司通过了QS质量认证体系,不少茶厂还主动配备快速农残检测仪,以保障茶叶品质。

  茶叶生产与天气关系紧密,不同的天气变化左右着茶叶追肥时间,追肥直接影响着茶叶的采摘、加工,环环相扣。为了解决茶叶生产"靠天吃饭"的难题,大田着力推广喷灌设施建设,人工调节茶叶的成熟期,让大田茶叶实现错峰上市,赢得市场先机。

  "猪-沼-茶"立体生态农业模式是大田茶产业又一亮点,将茶业、沼气池建设、养猪业有效结合起来。"喝"了沼液的茶青叶片肥厚、品质上佳,更受欢迎。

  高山、生态,让晚起步的大田茶业,在短短10年间异军突起。

2022-05-03 15:46:4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