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辉煌如何重续
中国十大名茶中的武夷岩茶曾作为皇家贡品名噪一时,并随着欧洲茶商的足迹声名远播。当武夷山被列入自然保护区,传统的"客土种植法"也随之终结。茶香不再,六棵神树老去,有价无市的尴尬……武夷岩茶将如何重续辉煌?
武夷岩茶因茶树长于武夷山岩缝之中而得名。
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兼具绿茶之清香与红茶之甘醇。其品目众多,有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肉桂等。最著名的当属武夷大红袍,在普通消费者眼里,它几乎成了武夷岩茶的代名词。
史料记载,早在宋代,武夷茶就已成为贡茶。元明两朝,朝廷特意在当地创设了皇家焙茶局。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采购武夷茶经爪哇岛转销欧洲各地,一些欧洲人便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为一些欧洲人的日常必需饮料。
众望所归,1959年评出的全国"十大名茶"中,武夷岩茶与其它九大名茶并列其间。但时至今日,市场上的武夷岩茶并不多见,或是有价无市。
是什么原因让这一昔日风迷欧州的古代贡茶沦落如此?其原因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当地政府还是茶企,都在想办法让武夷岩茶重续荣光。
往昔
"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讲起武夷岩茶的历史,王进头头是道。很难想象,他介入这个行当才三年,而此前一直从事的是旅游地产行业。
王进现在的身份是东方丹霞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丹霞"二字,正取自于武夷山的丹霞地貌。
尽管大红袍彰显了武夷岩茶的神秘,但他现在特别喜欢铁罗汉的回甘味。在他的别墅里,摆放着铁罗汉、北斗、肉桂等不同品类的武夷岩茶。
他让公司副总泡着这些"宝贝"一一品尝,并不时询问口感与香气。
他好茶,但泡茶用的器具不多,这多少出乎记者的意外,却并不影响武夷岩茶的韵味。杯中的茶汤色如玛瑙,深橙黄亮。
喝着新泡的"铁罗汉",他把武夷岩茶的历史娓娓道来。尽管史料到处都有,但他的讲解更加系统与生动。
很早以前,茶叶就是武夷山重要的经济作物。早在商周时期,武夷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唐朝元和年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有关武夷茶别名的最早文字记载。到了宋代,武夷茶已称雄国内茶坛,成为贡茶。
清康熙年间,武夷茶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19世纪20年代初期,武夷茶在亚非美一些国家试种,至今已在30多个国家安家落户。
依照武夷山茶人的传统观念,武夷岩茶之所以驰名中外,与其优异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武夷山中心地带的"三坑两涧"是武夷岩茶正岩产区,盘卧着高低起伏的巨龙形深长峡谷。谷底两侧的九座危峰,分南北对峙并列,有如九条巨龙欲腾,又难觅首尾,因而得名"九龙窠"峡谷。其摩崖石刻红色印记"大红袍"所标记的"六棵树",已成为旅游者膜拜的茶树之神,成就了"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大红袍神话。
根据生长条件,武夷山茶人又将武夷茶分为正岩、半岩和洲茶。在山者为岩茶,是上品;在周边山麓者为半岩,是中品;在河畔洲岛者为洲茶,再次之。
后来同样产自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正山小种和金、银骏眉则不属于岩茶,不按该法分类。正山小种、金骏眉等属于红茶,近年来在茶叶市场曾掀起巨浪。
演变
尽管武夷岩茶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在1959年亦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但难以回避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夷岩茶正逐渐被淡忘,尤其是在茶叶消费市场。
由于产量不大,很多介入武夷岩茶的商人把它定位为高端礼品茶,在市场上无人问津或难寻踪迹,并未实现其产业化。
由于茶树生于岩缝之中,需要不断给茶树补充养分。此前在武夷山流传着"客土法",俗称"填山",即每年将山上的腐殖质土层或肥沃客土运到丹崖壁上,撒落在茶树周围。1999年,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名录,至此终结了具有千年历史的"客土种植法"。
传统方式被叫停,新的种植方式却未跟上。短短几年间,大红袍品质急剧退化,口感苦涩,以致一些茶农不得不以高火功烘焙的焦糊味来遮掩茶叶品质的下降。有趣的是,这居然成为一些商家的卖点。
在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院长刘宗超看来,这无异于杀鸡取卵,终会使武夷岩茶逐渐没落。
刘宗超和王进在2009年相识并合作。在他们俩看来,前些年武夷山所流传的"不苦不涩不是茶"的谚语,足以表达了这种无奈。
重续
昔日高品质的武夷岩茶,是由特殊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的。
客土法这一传统耕作方式难以延续,导致武夷岩茶逐年失去了昔日的光华。而为了发展旅游业、招揽游人,"大红袍"被扭曲性地神化。由于旅游宣传的长期误导,许多人认为只有"六棵树"所产的八两大红袍才是真品,其余都是假的。这一悖论经过故事的传播,又变得愈加真切。
武夷山政府也已认识到,长在"九龙窠"绝壁上具有地标意义的那六棵大红袍茶树"年事已高",只能作为武夷茶的文化象征。市政府遂于2006年将其封树,不再采摘。
武夷岩茶品质如何延续?
当地相关部门最后找到了刘宗超。当时的刘宗超已是生态领域的知名学者,但对茶叶并不在行。万变不离其宗,茶树是植物,需要解决的无非是养分和环境等问题。
刘宗超多次深入武夷山腹区,经过长期调研后发现,要延续大红袍以往的品质,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采取无性系扦插以保持品种特性;二是要从生长环境入手,用生态还原技术培育土壤,提高茶树根际微生态适宜度,确保大红袍茶树中微量营养元素的均衡供给。
这一方法又称为"现代客土法"。即把人为中断的农业生态循环连接起来,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清洁净化土壤、激活板结土壤中原生有益微生物群落,并有效抑制有害病菌群发、减轻病虫害、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利用有益微生物营造营养均衡、湿度适宜的微生态环境……
刘宗超最终选择了两个地点进行试种。其一位于虎啸岩景区与一线天平行的一条山谷,其二则是天成禅院主殿遗址罗汉台。这里的土地条件与九龙窠极其相似,丹崖壁立,两峰相对,沟壑梯叠。
他找来当地茶农,清杂补疏、修剪成行;采取分析土壤,补充有机、无机养份,微生物生态激活土肥,模拟还原大红袍生境,根外喷施等一整套生态还原技术来代替传统的客土法,培肥茶园,为岩茶提供自然生境。
2004年4月末的一天,春茶开采的时节,刘宗超突然接到了当地茶农打来的电话:"刘博士你快过来,可能出好茶了。"原来当地茶农在进行摇青、杀青、揉捻、初焙的制茶过程中,在院子周围方圆一里内都闻到了特殊的茶香。
挂了电话,刘宗超匆忙赶往武夷山,结果并未让他失望。
此后,他开始了大面积的试种。制作上完全继承了武夷岩茶的传统加工技艺,焙火适度,不用碳焙、避免炭化苦涩。
技术难题解决了,但现实与刘宗超的预期仍然相差甚远。
因为培育土壤成本高,通常一亩地需花费2500元,是此前茶农花费成本的数倍,而茶叶收购价格却并不见涨,于是茶农还是不愿意投入,导致了茶叶品质的下降。
"我是搞技术的,技术难题我能解决,但市场还得靠别人。"说起这些,刘宗超颇为无奈。从2004年进入武夷山,近9年来,他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武夷岩茶身上,所栽种加工的东方丹霞牌武夷岩茶于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被博览会称为"红袍王"。
刘宗超的科研成果亦引起了一些投资商的注意,先后有三人与他合作,其中就包括王进在内。
在刘宗超的笔记本电脑里,存放着大量关于武夷岩茶的资料。为了便于查找,他创建了名为"陈荣生国宏时代"、"庄亮金奖时代"和"王进东方丹霞时代"的文件夹。
"国宏时代"曾经动作很大,自种改良了一万多亩,带动了武夷山及建阳建瓯的十几万亩茶园,但因摊子铺得太大,资金链出了问题。随后,庄亮介入,由于只关注技术、没有认真做市场,仍然没成功。
2009年,王进开始介入,"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一是相信刘博士的技术与为人;二是武夷岩茶保存时间长,不像绿茶,大不了算存点茶。"王进坦言,在听了刘宗超的介绍之后,他回家仔细查阅了武夷岩茶的资料,觉得这样的好茶应该好好推广。
经过近9年的艰苦努力,王进已建立起东方丹霞独特的种茶、制茶、陈化茶完整技术系统,并在5年的市场验证中博得了各界的好评。
当然,东方丹霞只是众多经营武夷岩茶的企业之一,武夷岩茶的重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比如,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茶农利用现代客土法的支持力度和配套政策,同时严格种植与制作标准。"在王进看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续写武夷岩茶的辉煌。
2022-05-03 15: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