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经营茶企——专访天福集团副总裁李胜治
作为中国茶企上市第一家,天福茗茶2011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后更是广泛涉足了茶产业多项业务,包括:茶叶销售、茶文化旅游、茶具、茶食品等。业内常有声音认为,中国茶企做不大,一来茶品类多且区域消费习惯迥异,二来以非市场因素为主导的经营模式造成众多茶企瓜分天下各守一隅,难以成长为全国性的品牌。
这么看来,这家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茶企是怎么做到的?带着上述疑惑,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天福集团副总裁李胜治,并就时下茶叶安全、高端茶遇冷等茶企经营的热门话题进行了探讨。
"有人说,对于茶企而言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您怎么看待目前茶企的发展环境?"
应该说,任何时候机遇和风险都是并存的。现在政府部门一直在强调要戒奢从简,个别企业可能会很难受,因为少了大的订单。初看好像是环境不利,但其实这样的环境才能真正把茶企拉到专注产品的轨道上,大家依靠产品质量来竞争,有了扎实的产品基础才能走出小区域,成长为全国性的品牌。
质量安全肯定是茶企首先要做到的。现在消费者都非常关心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作为企业更是要认识到消费者对安全的需求是不可逆的,认识到这一点就要思考怎么保证产品质量并且取信于顾客。
可以理解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就是要不断发现消费者需求并满足需求吗?
做企业的一定要想清楚,是谁掏钱买你的产品,他凭什么掏钱买,他买了产品后用得满不满意,怎么让他再来买?有印象的人应该会记得上世纪90年代公共厕所的样子,那时候大家在卫生方面的意识开始不断增强。1993年的时候我们开设了一家茶餐厅,就想办法在厕所里摆了一席饭菜,请顾客来体验,用事实告诉大家,我们连厕所都是洁净卫生无异味的,一家企业能做到这步,消费者是不是会更放心去消费。
1993年天福在福州开设第一家店时,在商品摆放、免费试喝、明码标价等方面的营销手法轰动了业界,也成为了现在茶店的基本形态,现在天福和其他茶品牌相比,还有什么比较超前的?
近十年来大陆茶企成长非常快,在营销理念上和台湾茶企的距离已经很小,甚至大陆这边的茶叶消费能力已经超过台湾。但是大陆茶企还是比较欠缺品牌,一些茶企也只是局限在某个区域知名度比较高,也许福建的消费者认可你,但北京的或者河北的消费者可能就不认可。
天福的超前在于我们一直把自己定位为全国性茶叶综合品牌,不是地方或区域品牌,而是"全国性的茶叶百货",除此之外,我们还涉足了茶具、茶点、茶旅游、茶文化等方面,未来还会进一步向茶科技探索。
中央八项规定对天福的影响怎么样?
有影响,我们的高端茶销售量也在下降,但我们一直把负面影响控制在10%以内。"要为成功找方法",在了解到高端产品受影响后,我们立即调整生产线,调动全员补足中坚产品和中低价位的"居民茶",通过这部分产品的增量来抵消高端产品的减量。而在细节上,我们会非常关注产品的摆放位置,什么地方放什么品类的茶叶,放多少价位的产品,怎么摆放都有讲究。
商场的竞争有时候是时间的竞争,作为茶企,长久生产的最关键点是什么?
文化和社会责任。也许天福在这两方面并不算是做得最好的,但我们一直都对这两方面的建设相当重视。值得思考的是,茶文化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茶企只是把文化当作挂在墙上的字画、摆在柜台的文物,但其实文化更应该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和习惯。比如,我们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对做事谨慎、细致的要求,这些也都是我们文化组成部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企业在有一定能力后,还要懂得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比如对茶学教育的支持,对家乡的反哺。
记者手记>>
"为成功找方法,大事小事都要专注、认真。"李胜治一开口就道出了天福做大的秘诀。听起来就像背口诀,"道理虽然简单,但要执行到位才能有效"。
在李胜治下榻的酒店,记者看到的是一位年过七旬的长者,为了本次专访,他特地换上了笔挺的西装,头发也用发蜡梳得"一丝不苟",手上的浪琴牌手表,隐藏在袖口里,不经意间透露出使用者的不俗品位。
更难得的是,作为一家上市企业的高管,在他身上却不见张扬和自傲。在由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主办的为期2天的茶产业发展论坛里,记者一直特别注意观察他的言行:与人交换名片时会双手接、递,在人群中并不多言,用餐时也极为节俭不会剩余饭菜,住宿也遵从组织单位安排的标准间,乘坐电梯会主动帮人按楼层······
他身上有一种历经沉淀而散发出的儒雅气质。如果说茶叶是有灵性的饮品,那么或许可以猜测,他一定久浸其中,不然怎么会如此知礼、随和、低调。
2022-05-03 15: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