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长兴县10万亩茶园旱情解除
高温旱灾过后,行走在浙江乡野,田地正从枯萎中恢复精神,农民们早已在庄稼丛中忙碌。今年大旱,会不会影响全年的收成?前期的损失,有没有办法补救?今后农业发展的路,该怎么走?本报记者深入乡村,倾听农民的心声。
题:记者走进浙北山村,倾听农民的灾后心声--石英村里问茶情
高温旱情解除,浙江大部分地区的田间山头,逐步恢复生机。
8月29日上午,得知镇里的农技专家又要下来,长兴县林城镇石英村种茶大户董行全、张相华,早早来到村部等候。他们迫切想要咨询三个问题:一是茶树的枯枝已长出新芽,是否还有必要修剪;二是若明年再现严重高温旱情,该如何应对;三是除了种茶,是否还有更好出路。
在这轮旱灾中,长兴全县10.13万亩茶园,受灾56700亩,绝收3300亩。石英村村支委戴洪顺感慨地说:"看来,茶农想捧好这只'金饭碗',得下更多功夫了。"
林城镇农办主任张骏、农技专家魏振辉到来后,小小的村部会议室,瞬间变得热闹起来。记者坐在一旁,认真记录了他们之间的对话。
最大困难是没有稳定水源
董行全:早上去看了茶园,几轮降雨过后,茶树开始变绿,心情轻松很多。前阵子日夜从山下的水塘翻水浇灌,尽管很焦虑、很辛苦,但茶树还是保住了。不过,最大的困难是,没有稳定的水源。
张相华:听说旱灾可能频繁发生,我们不能没有长远考虑。董行全说得对,我们自己会储备高压水泵,也不怕辛苦翻水,但关键是要有水源。
张骏:长兴不缺水,光石英村就有水田7000多亩,这轮旱灾也没受到太大影响。但茶树大多种在低丘缓坡,无法直接从平地水渠引水。就在周一,我们和水利部门、村干部去踏看了石英村的荒废山塘。这些山塘要是重新利用起来,应该能为茶山供水。
戴洪顺:长兴多年风调雨顺,我们可能忘了农业水利"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常理。村两委不久前商议,下半年要对茶山附近3个荒废的山塘进行整修,恢复和增加它们的蓄水能力。预计3个水塘修好后,能有13万立方米的蓄水。
张相华:太好了,我们求的就是水通、路通、电通。董行全的40亩茶园、我的80亩茶园,不光是两家的全部收入来源,春天采摘季时,还会请200个采茶工。连70岁的本村妇女,20天时间,就能赚到2000多元。
抵御灾害不能靠单个农民
董行全:前阵子,听农技专家说,如果有稳定水源,可以建高山蓄水池、接喷滴灌。但一问才知,投入非常大。我把所有资金都放在了茶山上,实在没能力再投入了。
魏振辉:你说的就是设施农业。如果想要茶山"长治久安",最好是上设施。但茶山建设施,估计每亩投入2000元以上,维护成本也很高。对单个农户而言,确实有困难。
张相华:政府有补助吗?
魏振辉:现在政府补助设施农业的,多是新兴农业领域,如大棚芦笋种植、特种水产养殖,而且不会针对单独农户进行补助。
张骏:问题的根本,还在于你们要做大做强。你俩是石英村的种茶大户,为啥不考虑联合其他茶农,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呢?如果成立合作社,大家抱团取暖,抗风险的能力就强多了。
董行全:合作社?我还没听说过。往年都在跑运输,今年刚承包茶山,发现农业方面有很多新东西,和十几年前完全不同了。
张骏:林城镇就有两家很出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你们茶园目前的产出是每亩五六千元,要是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每亩效益或许能再提升2000元。合作社有资金积累,就能投入设施,更好地抵御自然灾害了。
张相华:行啊,董行全,我们啥时去看看吧。
优化种植更注重自然生态
董行全:两周前你们来茶山看灾情时,曾跟我说,等到雨下透后,就把之前枯死的枝桠剪掉,然后施上肥,还能促进茶树生长,挽回部分损失。但我发现,以为枯死的枝桠上,最近长出了很多新芽,我还需要剪掉吗?
魏振辉:走,我们去茶山看看!
(10分钟后,会议场地,从村部搬到了2公里外的茶山上。只见半月前还呈现焦黄色的茶山,如今已转为黄绿色。董行全的茶山,看起来特别翠绿。)
魏振辉:好事情啊,看来你们成功保住了茶树,应该不用修剪了。
张相华:以前长兴气候好,经济作物没怎么受过灾。这次旱灾来了才知道,原来平时很多种植和管理方式,都有问题。
魏振辉:是的。比如茶山不能连片开发,否则很容易导致山体水土流失。春茶过后不要把杂草除得一干二净。要是太阳连续曝晒,杂草还能替茶树挡挡。另外,建议间隔种几棵常绿灌木,有利于为茶树涵养水源。
董行全:我也注意到了!你们过来看,这里有棵十几厘米直径的樟树,结果周围三四十平方米面积的茶树,都安然无恙,没有晒坏。
午时,大家说说笑笑下山,完全没了半个月前的紧张气氛。大家还预计,明年茶叶价格大涨,这让董行全、张相华增添了几分自信。这轮灾害,淘汰了很多低小散的种植户。传统农业,在自然灾害前,有其脆弱的一面。张骏建议,石英村应向隔壁的北汤村学习,把全村土地流转集中起来,发展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农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