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导致茶业展会沦为“菜市场”
刚落幕的东莞秋季茶博会人气冷清
过度办展、肆意招商、利益驱动导致展会质量逐年下降,参展商"吐槽"--
临近中秋,东莞的商业展会掀起了高潮,但并非所有的参展商都赚钱,在刚刚结束的东莞秋季茶博会(即第八届东莞茶博会)上,就有商家埋怨展会没人气、质量差、倒赔钱、像"菜市场"。
昨日,又有多家参展商告诉新快报记者:此类展会市场化程度太高,承办公司受利益驱动过度办展、肆意招商,致使展会规模虽然年年增加,但展会质量却逐年下降。
茶商称销售额不够成本
刚刚结束的东莞秋季茶博会让不少茶商泄了气:展会基本上没什么人气。记者当天了解到,大部分参展商成交的金额不太理想,甚至不够支付成本。
9月8日是东莞秋季茶博会的促销日,多数参展商都盘算着着将参展的茶叶甩掉换成现金,现实却是由于人气不旺,无法带动销量,致使参展亏钱。"人流量太少,效果远未达到预期,很失望。"广州水印蓝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春说。
龙辉茶行的总经理兰国辉说,其实展会的前几天人气更差。他曾计算过,自己的展位前在一小时里竟然没有迎来一个客人。来自广西梧州的茂圣茶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宇兼则表示:在他一年参加的大约20个展会中,东莞的茶业展是人气较差的一个。
据介绍,东莞几乎有一半的镇街每年都举办茶业展,而东莞秋季茶博会是本土最大的一个茶业展,至今已举办八届,由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主办,面积约2万平方米,880家企业参展,省内的茶商占六成以上。
"我参加过全国大大小小的展会50余次,来东莞参展已经是第七次了,这次展会的效果太一般了,整个珠三角地区除了广州和深圳外,其他城市的茶业展均不理想。"梁春告诉记者,他的摊位面积约36平方米,租金2万元,加上人力、住宿和交通等成本,最少要花4万元,但是实际成交金额远远低于这个数目。
清远市敬业茗茶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李国延10年间参加了上百次的类似展会,而此次的展会他也赔了3万多元。
主办方在开幕时曾宣称,"预计参会人次约10万-12万,是东莞茶业展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
记者昨天向东莞茶叶行业协会的秘书长高先生求证此次展会的实际人流量和成交额,对方称"正在统计中,数据尚未出来"。
家具根雕紫砂陶瓷成"亮点"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的茶博会一大亮点是"以福木源、南新红木为代表的红木家具及根雕企业前来参展,还有江苏宜兴紫砂、景德镇陶瓷、各地字画书法名家、工艺品等各地特色精品齐聚亮相"。这一特色却被茶商投诉为"鱼龙混杂,几成菜市场"。
多家茶商告诉记者:茶博会的招商手册上标注的是高档展会,且有多个品鉴、讲座和表演活动,但实际上参展商鱼龙混杂,现场吵闹不堪,档次大打折扣。
记者发现,整个场馆,以展示茶叶为主的参展商仅占三分之一,茶具等其他产品占据大部分,甚至有的在现场卖月饼以及衣服。还有不少参展商大声吆喝兜售茶叶。
"现在的茶业展已经变味了,它本质上是一个展示推广的平台,可是现在却变成了卖茶叶,丧失了它的意义。"梁春抱怨道。清远市敬业茗茶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李国延觉得主办方管束太松:"展会的本质是展示和宣传茶叶品牌,不能以卖东西为主,可现在的茶业展改变了它的初衷。"
过度办展利益驱动致质量下降
效果不理想,展会不专业,过度办展致产能过剩,这是多数参展商对东莞秋季茶博会的评价。但这仅仅是一种表象,其背后的实质是:由于此类展会的市场化程度太高,主办方在利益的驱动下肆意招商,对参展的商家资格未加审核,甚至只要交钱就能参展,最终导致展会规模一年比一年增加,但质量却一年比一年降低。
茶博会组委会的一名负责人承认,对于东莞的茶叶市场来说,现有的展会数量有些多了,适中的数量应该是一年两次。过多的相似展会,对于消费者和茶叶品牌都会产生视觉疲劳。
记者获悉,目前东莞的展会分两类:一类是由政府运作和经营的展会,主办方和承办方均是政府部门,这种展会规格高、质量过硬,有政府财政支持。另一类是完全市场化的展会,主办方是政府部门或政府名下的各类协会,承办方则是展览公司,赔钱由承办方负责。
由于缺少政府的财政支持,承办方受利益驱动只能降低招商门槛,甚至不加审核,只要交钱就能参加。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姜淮认为,目前东莞的茶业展市场化程度太高,缺乏干预,说明市场化转轨不是展会唯一的出路。